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从《战上海》到《破晓东方》,这部剧用真实细节拍出历史的余温

2023-11-06 00:35 作者:岑岑 围观:

12月23日,改编自刘统所著历史纪实文学《战上海》的电视剧《破晓东方》登陆CCTV-1黄金档,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咪咕视频、百视通同步播出,并将于1月1日登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每晚播出。

《破晓东方》原名《战上海》,寓意是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占领了上海,还将继续战斗在上海。改名之后,不仅多了些诗味,还让上海解放这一特殊案例具备了某种意义上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近几年,电视剧主题创作呈井喷态势,既有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发展的思想史,也有着墨小人物成长的奋斗史,还有书写军史宏伟篇章的史诗。

而《破晓东方》与之前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完全不同,它在题材上以独特视角与创新形式开辟了全新的叙事场域,依托《战上海》原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本和全新样态,加深了剧集的文化内涵,既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打江山”的壮烈,亦体现了“守江山”的艰辛。

这部剧的出现表明,除了军史靠打、党史靠说之外,革命历史剧还有其他全新的打开方式。

从社会意义来说,在全社会为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增长而努力奋斗的特殊时间节点,CCTV-1播出这样一部反映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经验的作品称得上恰逢其时。光从已播出的10集来看,观众就能从中明确感知到,“不忘初心”绝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助人在逆境中前行的方法论。

激荡风云七轶春秋,我们从头细看。

全景式展现“慎重、缓进”的解放脉络

从叙事风格来看,《破晓东方》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类型融合。

它大概是多部剧的复合体:一部凸显地下战线极端和残酷的谍战剧,一部奇特又壮烈的战争剧,一部重温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革命历史剧,一部展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年代剧,一部歌颂革命先烈的人物剧。

这就意味着,《破晓东方》的叙事是全面的,视角是流动的,影像风格是多变的。那么,如何在保持剧作水准、实现艺术创新的同时,让作品符合观众的观剧习惯,降低准入门槛,是创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于是,观众在前两集里就看到了一场精彩的“吵架戏”。陈毅(张嘉益 饰)拟向党中央提交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却被邓小平(卢奇 饰)给打了回来。原来,陈毅写的实施纲要,更像战术布置,具体到了每个团的位置和任务。而邓小平则认为,纲要应是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要简明扼要。

这段戏不但向观众厘清了战略和战术的区别,也对剧作结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说明。

战略层面对应的是党中央视角。它不仅向观众直观展现了中央领导人对时局的精确判断和决策过程,还着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众多民主人士交往对谈的瞬间,从而书写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壮丽诗篇。

战术层则对应的是执行层,既描写了陈毅等军事主官的谋篇布局,也体现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善战,还在这条脉络中表达了民心向背的历史定律。

层次分明的剧作结构,让《破晓东方》有了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艺术特点,更对观众做到了“有问必答”。

面对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党中央为何对解放上海提出了“慎重、缓进”的指导方针?因为上海是帝国主义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因为如果打烂了上海,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要蒙受巨大损失;因为如果接管工作做不好,我军可能就在上海站不住脚;因为我军此前接管大城市,暴露出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

陈毅对干部们说,“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

所以才有了一次了不起的“历史性暂停”——丹阳整训,才有不准使用重武器攻城,才有解放军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的前瞻式部署。

这一切,《破晓东方》全拍出来了,拍得思维清晰、逻辑连贯,让观众豁然开朗。再加上,这部剧独特的叙述方式有深厚的史料基础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作支撑,使它几乎成为了新中国历史学习教育的“可视化教材”。

根据原著内容和剧集目前释放出来的预告,在后续剧情中,我们还将看到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后,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多个层面的举措,全面表现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

活化历史细节,进入历史现场

英雄含笑眠足下,胜旅和衣宿路沿。

第八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出现了:经过一番艰苦战斗,解放军入城,正式接管上海。第二天一大早,当上海人民从睡梦中醒来,惊讶地发现,门外街道上睡满了解放军战士。

胜利之师不扰民,这支队伍展现出来的作风前所未见。一位大娘说出了观众的心声:“这都是谁家的孩子啊,他们的爹娘看见了,是会心疼的呀。”

真实历史,本身就是最精彩的戏剧。本剧导演高希希有一个著名的拍摄理论: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抓住真实历史中的细节,就活化了历史,也就产生了在场感。

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势如破竹,推进太快导致了一系列后遗症,比如,入城纪律落实不到位,导致有乱象出现。

剧中有一个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战士们的住处没有灯泡,就从附近的学校摘了自己用,理由也很简单,“摘的时候没人阻止,就拿来用了。”如此种种,均有可靠史料作为支撑,让人在哭笑不得之余,感受到了历史的余温。

《破晓东方》更难得的地方在于,它注重史实运用,偏重细节刻画,却没有舍本逐末,将其简单地处理为史料堆砌,而是有机地拼合成了一幅灵动活泼的历史画卷。尤其是那股见缝插针的幽默感,很见主创功力。

比如,丹阳整训期间,解放军战士需要对细致的《入城三大公约》和《入城守则》烂熟于心,为了考察他们的掌握情况,干部们举行了一次考试,现场出题,现场作答,这个情节就构成了一个幽默感十足的喜剧小品。

除此之外,细节的刻画也对人物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破晓东方》的出场人物众多,光有造型定妆的主要演员就达到了161人,前景演员达1480人次,群众演员更有14213人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观众分得清人物,对角色产生记忆点呢?

一来,《破晓东方》每集都给出场人物加上了字幕,便于观众区分。

二来,剧中也有一些细节道具辅助增强人物的辨识度。比如,陈云(贺刚 饰)作为统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掌柜”,就任后以讨价还价的方式置办了数十个算盘,这一情节不但符合他的身份,更直观展现了他对中国经济乃至商品价格的了解。算珠轻轻一拨,这个人物就被演活了。

细节为引史为纲,《破晓东方》在制作上的精益求精让它具备了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和文献价值。

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

作为一个不开倍速一集集看下来的观众,看《破晓东方》的过程中有诸多细微的体会和触动。

看到解放上海前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千头万绪,让人感受到了毛泽东(唐国强 饰)说的那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真正含义;看到社会各阶层为了保护上海、建设上海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更对剧集初始便点明的“黎明就要到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而从现实层面而言,疫情终将过去,快速恢复经济活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破晓东方》中所展现的上海解放和经济建设,既是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经验回顾,也使其有了更浓厚的现实意义。

它向观众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如何用一年多的时间让上海“旧貌换新颜”,又是怎样以实际成果向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以及“共产党为什么能”。

某种程度上,《破晓东方》巧妙地将电视剧的主题内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性内容结合了起来,既有理性主题,也有感性倾诉。它通过展现深层社会肌理,深刻诠释着个人命运、社会变迁以及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主题内核上与观众形成了共鸣。

什么是不忘初心?

剧中有一个生动的诠释。渡江战役前,毛泽东约见陈毅,聊到了渡江之后接管大城市将面临的种种考验,他们不禁回忆起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岁月,想起了那时的“关关难过关关过”。他们既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也在以此激励着彼此,勇敢向前。

回顾历史,审视自我。从这个角度而言,《破晓东方》多了些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的意味,也为我们当下提供着最亟需的精神力量。

【文/许心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