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於贤德:银幕上的乡村老师如何更“真”?

2023-11-05 18:21 作者:岑岑 围观:

来源:环球时报

教师、教育制度、师生关系如何在电影艺术中真实生动地呈现?随着9月10日教师节的临近,这样的思考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个从教近40年的老教师,最近上映的新片《老师,别哭》让我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答案。本片描述了大学生贾斯汀去山村支教,从一个“假老师”一直不受学生欢迎,到最终成为学生爱戴的“真老师”,既给了我们“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也给了我们“一时风光无限”的新鲜感。

朱颖集团副总经理、《老师,别哭》总制片人孙锦华表示,在筹备这部作品的拍摄时,他们也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比较。电影艺术如何真实地反映农村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现实中,很多老师在农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一辈子,也有很多像张贵梅老师一样,在偏远山区为下一代奉献了全部力量。这些事迹让孙锦华和他的同伴们决心展现当代农村教师平凡而不平凡的教育生涯。于是,他们找到了“教”的切入点,决定以一个女大学生在农村教书的故事为主线,从一个小窗口反映那个伟大的时代。

古今中外,展示教师教书育人的电影也不少。从《乡村女教师》、《音乐之声》、《死亡诗社》、《牛仔班的春天》等国外优秀影片,到《一个都不能少》、《凤凰钢琴》、《美丽的脚》、《我的人民我的家园》等本土作品,教师形象展现得个性鲜明。但在现在的年轻人心中,一些经典作品中的教育者属于希望的对象,与现在的年轻人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孙锦华说,《老师,别哭》在塑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形象时没有选择仰视视角。在叙事手法上,它摆脱了传统的描写儿童苦难的教学主题,而是把农村儿童的需求上升到精神层面来展开故事。这不仅是教育电影的创新,也是中国儿童电影的积极探索——对梦想的追求和情感的满足也应该成为农村和教育叙事的新方向。影片女主角贾斯汀的处理方式也很有特色——性格直接果断,敢爱敢恨,发自内心。这几年有个流行语叫“整顿00后职场”。《老师,别哭》中,恰好出现了“青年教师整顿大众刻板印象”。

影视行业和教育行业很不一样。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戏剧冲突都很强烈,但这种戏剧感与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相去甚远。孙锦华说,在拍摄《老师,别哭》的时候,他们用了很多方法,尽可能让故事和氛围更贴近现实。创作团队在塑造贾斯汀形象时,并没有将她局限于“老师”的身份。她对新潮事物的热爱,对未来选择的担忧,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都在讲述中传达出来。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现代教育的讨论。在这部影片中,也有关于年轻人就业、择业、未来发展的内容,能够唤起当代青年群体对人生、人生、社会的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让人在微笑和泪水中深深感动,收获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作者是广东秋商艺术与语言研究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理事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