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李卫当官 百度百科,李卫文化程度

2023-11-04 17:30 作者:岑岑 围观: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初一(1687年2月2日),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

雍正帝即位后,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 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不久后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但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

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 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

李卫并无卓越的家庭背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不过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纵览李卫的任职经历,不难发现,其长期主管或兼管一方的盐政工作。早在雍正即位的第一年,李卫便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一年后升任布政使但仍兼管盐务工作。两年之后,已经任职浙江巡抚的李卫又被命令兼任两浙盐政使的要职,由此说明,李卫在管理盐政、缉查私盐方面,是很在行的。

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拥有大船数艘,经常击败官兵,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任用韩景琦,与沈氏斗法,终于将其擒拿。

雍正四年(1726年),面对私盐泛滥的情况,李卫提出,在浙江私贩出没的“适中孔道”——海宁县长安镇设官兵巡缉查私,并令常镇道及京口将军,军标副将等官员督饬将吏水陆巡查,严防两淮私盐从镇江府入侵浙盐行销区,以此保障浙盐的销路。与此同时,坚决打击盐枭的肆虐活动。

与此同时李卫及时有效地向朝廷上疏,他认为要治理浙江私盐猖獗的问题,需要以海宁长安镇为中心,向外扩散,部署一定兵力,加强巡查。同时奏请朝廷,令副将、城守参将等军官在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周围安排水陆兵力,随时缉捕私盐贩卖者。

在浙江任上,李卫还着重办理了浙江海塘事宜。海塘即海堤,是江浙两省沿海居民用来抵御海潮侵袭的重要设施。海塘工程主要集中在江苏的浙江和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四府,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李卫很重视修筑海塘,几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

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皇帝因不满意江南总督范时绎对松江海塘改土易石工程的办理,令李卫赴工查勘,并采纳了李卫的修治方案,由李卫同江南督抚稽查治理。海塘工程系由政府财政开支,但所拨款额多不敷用且必须先经奏准,然后兴办。李卫在浙江多方面自筹资金,“除应动用正项之外,皆系每岁设法盐务等类节省额外盈余陆续抵用”。

除了缉查私盐,李卫亦擅长捕盗。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李卫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时江南盗贼出没、横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时任江南督臣的范时绎、按察使马世烆、游击马空北对诸盗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包庇, 经常以替身代为受过,使其逃过一劫。李卫得知此情况,毫不徇情上书弹劾。范时绎随后被解除职务,调离原官职,马世烆、马空北被发配充军。

甘凤池武艺高强,江湖之上名气很大。他早在康熙时期曾在浙江参加过反对朝廷的“朱三太子案”。雍正时期,又联系张云如等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并准备于雍正八年秋天举事。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侦破了这一犯罪团伙。 甘凤池最终被判处死刑。

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 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不久加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后李卫出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雍正十一年(1733年),李卫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以证实,上以鄂尔奇为清朝名臣鄂尔泰的弟弟而赦免了他,雍正帝因此奖励了李卫。

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李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李卫病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朝最受宠的三个大臣,雍正常说他们是“模范督抚”,但奇怪的是,这三人关系却并不融洽,其中尤以李卫与田文镜最为违和。《清人逸事》中即说,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嫉妒浙江巡抚李卫受宠,于是暗地里在雍正面前说后者的坏话,但雍正不为所动。田文镜见中伤不售,于是转而巴结,某次恰逢李卫母亲去世,田文镜派人前去吊唁并赠以厚礼,孰料李卫却大骂道:“老母虽死,亦不饮小人一勺水也!”后令人将田文镜使者挡在门外并将礼物丢进猪圈,以示不齿。

李卫诟骂田文镜之事未见于正史,不过雍正七年时,田文镜确实在某奏折中评论过李卫,说后者“操守廉介”,乃“当世之贤员”,只是这人“驭吏稍疏”,又好嬉游,作为大僚,未免有不到之处。对此评价,雍正深表嘉悦,并希望三人能相互学习,共为一体。

同样是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李卫鄙视田文镜颇有些吊诡。论文化,李卫比田文镜只有更差;论年龄,田文镜基本比李卫大上一轮;论经验、论能力,李卫也未必比田文镜更胜一筹。如此,大概只能是田文镜的苛刻作风让李卫感到不爽了。

前些年,电视剧《李卫当官》可谓红极一时,由知名演员徐峥扮演的那个李卫,诙谐幽默,活灵活现,颇受大众好评。不过,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历史上的李卫也并非如此(徐峥也说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导演这样交代说:李卫,“不识字,四爷的家奴,爱骑马,爱收藏小玩意儿”)。

李卫,江苏铜山人,康熙二十六年生人,论家境,他是富家子弟;论出身,也是个监生,捐来的。30岁那年,李卫捐了个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捐了个户部郎中。大概因为从小家境富裕,李卫对于旧日陋规一点也不沾染,如《小仓山房文集》中即说,李卫在户部管理银库事务时,某分管亲王要求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亲王不听,后者遂在库外置一柜,上面赫然写着“某王赢余”,一时引起哄动。该亲王见后,大为难堪,只得下令停收。

所谓“赢余”,其实就是陋规,这种东西上不得台面但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办公经费不足,办事人员也须有饭食银等补贴,否则公事难办,久而久之,即成一定之规。亲王之举,也未必是为个人谋利,而是为全体人员谋福利、大家一起分肥,但李卫不管那么多,法外之银,说不能收就不能收,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正因为这种敢作敢当的可贵品格,李卫才被雍正发现并在继位后加以提拔重用。雍正元年,李卫被授为直隶驿传道,尚未上任即改为云南盐驿道。到任后,李卫将当地盐务积弊一洗而空,凡在云南所见所闻所思,无不据实陈奏。对此,雍正很表赞许,次年即将之提拔为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并兼管铜厂(铸钱)。雍正还批示说:“尔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摺,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嘉,殊不负朕一番识拔!钦此!”

雍正三年,李卫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并兼理两浙盐政。抵任后,李卫积极推行“摊丁入地”改革,清理积欠,兴修海塘,成就斐然。在盐务上,李卫一方面加紧打击私盐贩卖,一方面推行盐政改革,“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由此,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这让雍正感到十分满意,李卫也随后官升一级,被授为浙江总督。此时的李卫,刚刚四十出头,和田文镜、鄂尔泰老来才得志相比,可谓是腾云驾雾了。

有人说,李卫官越做越大,这没文化可咋办啊?这倒也是个问题。李卫豪族出身,先祖在明初以军功起家,后为锦衣卫世家,大概是家风的缘故,李卫也是自幼习武,文化程度不咋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臣孤失学,不习章句,缘从母命,访择塾师,仅能讲说《通鉴》,粗知古人行事。”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个情节颇为精彩,说李卫命人写一张告示,众人问:“大人是要七言诗句呢,还是四六骈文?”李卫说:“甭管那么多,我念,你们写。”众人说:“好,好。”李卫说:“你们都听了。”众人瞪着李卫,持笔等下文。李卫说:“笨啊!写呀!你们怎么都不写呀?”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说:“大人,你还没念哪。”李卫说:“咋没念?我刚才已经念了。你们都听了。……写呀!写呀!”众人还是不解,有个稍微聪明的问:“大人,是不是写‘你们都听了’这句呀?” 李卫说:“是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哦……好好好,写写写……”

身为一省巡抚,发布告示张嘴第一句就是俗语白话:“你们都听了”,换到当时的年代确实让人笑掉大牙。但文字归文字,李卫的思路却是异常清晰,其手下师爷起草完公文奏章读给他听,他总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然后将有问题的地方口述给师爷们修改,众人对此都十分服气。升堂审案时,李卫更是才思敏捷,判决如流,其过人机智,可见一斑。另外,李卫办事极有条理,平日开会或派差,一应事务均有记录,凡谕旨、来往文书等,办完即存档,事后一查即知。

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及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其在浙江任上时,由于受汪景祺、查嗣庭案的牵连,浙江被暂停乡试并不准参加会试,这对于本省士人打击极大。为尽早恢复考试,李卫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将可能出现的文字狱化于未萌,而一些好的事迹则一一记录在档,随时奏报。在其努力下,浙江于雍正七年恢复乡、会试考,而之后一次殿试中,浙江文士将一甲三名全部收入囊中。此外,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还创办了保定莲池书院,后者在之后百余年中一直是北方的学术重镇。

读书多是好事,但书读得少有时也未必是坏事,譬如李卫做官,就少了很多书呆气,其办事灵活,讲求实际,这点很合雍正的胃口,如李卫捕盗即为一例。雍正六年,由于“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雍正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其节制”,后又赐了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叫:“训练多方资辑旅,抚绥无怠在諴民”。李卫受命后十分卖力,“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这事还得提提武侠书上说的“大侠甘凤池”,其中还有人说,刺杀雍正的吕四娘即“甘大侠”的女徒弟,种种传说,不一而足。吕四娘不知何许人也,不过甘凤池在历史上还真有其人,这位“反清复明”的武林人士,正是李卫将之缉捕归案的。据官方记载,甘大侠似未表现出什么英雄气概,反在李卫的诱逼之下叩头求饶,而且还出卖了同志。事后,甘凤池等人均被处死。

关于李卫的好武,其他笔记小说也有佐证。如《小仓山房文集》中即说,李卫生来身材魁梧,膀大腰圆,臂力过人,俨然一赳赳武夫(大异于徐峥扮演的形象),走在街上也很容易辨认,因为李卫脸大如盆,鼻孔中通,不同凡人。不过,李卫虽然武人身材,脸却长得白皙,只可惜是个麻子脸,煞是可惜。李卫自幼喜好习武,公干之余又喜听人说书,每遇不平之事,往往呜咽愤恨乃至拔剑而起。其做官后,曾自募一勇健营,专门练习搏杀之技。每次外出捕盗,李卫都带着勇健营,自己也身披金甲,执铁如意,亲自上阵过瘾。不过,雍正对他的武略颇有些不以为然,某次李卫主动请缨,请求上西北战场冲杀一番,雍正颇为不屑地说,你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多事了。

在雍正眼里,李卫优点很多,但也不是没有毛病。其上任云南盐驿道后,第一道奏折刚上,雍正即批示说,你以“少年锋锐之气”,又急于报效,到地方上后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以气凌人,如在“上司僚友中过于强毅自用”,难免“致招恃恩犯纵之讥”。果不其然,李卫在云南任上与按察使张谦不和,后来更是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互相参奏、缠斗不休。而且,李卫还对上司不敬,其私下里呼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更有甚者,李卫还公然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二字,甚至收受商人馈赠礼物等。为此,雍正特发谕旨批评,说你到云南后“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川马骨董,俱当检点,又制‘钦用’牌,小人逞志之态,是不可以已乎?尔其谨慎,毋忽!”李卫听后还不服气,辩解说:“受恩重,当不避嫌怨。”雍正驳斥说,“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你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不至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不过,雍正的教导在李卫面前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浙江任后,李卫每次出门都是鼓乐齐鸣,前呼后拥,引得众人争相围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李卫每次弹劾别人,还洋洋得意地将奏章抄写一份向弹劾之人展示,以示“公开公正”。就这样胡闹,雍正仍给予包容,说“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

李卫的脾气倔,搞得他的手下脾气也倔。据野史记载,某次李卫让一个叫田芳的幕僚写奏折,请皇上封他家五代。田芳不肯写,说:“请求封典最多三代,从未听说封五代的,我不能写。”李卫说:“你别管,照写就是”。田芳还是不肯写,惹得李卫大怒而痛骂道:“要你写你就写,没有先例,我来创先例,干你何事?”田芳也怒道:“大人你是昏了头,你仗着皇上对你一时的宠爱,把朝廷都不放在眼里了。我好意劝你,你不谢我,竟然还骂我!我就是不服!不服!”李卫说:“你不服,又能怎样?”田芳说:“你是大人,我是小吏,就算是你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怎样!只可惜,大人之威,能强加到小人的身上,但小吏之理,还是直于大人!”李卫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半晌都没有声音,后笑道:“你小子有点胆识,做个小吏有点可惜了,不如我借你点银子,你去买个县丞当当,以后做上了官,也要像今天那样,正直当官,好好做事。”后来,田芳做了富平县丞和凤翔县令,官声还不错。

颇值一提的是,李卫在浙江期间曾疏浚西湖三十里,并增修庙祠,植桃种柳,将这一带变成了风景区。每到春光盎然之际,李卫即与幕僚们携文案至西湖边办理公务,湖光山色,好不美哉。雍正十年,李卫被召入京,署理刑部尚书,后又被授为直隶总督。雍正十二年,李卫同户部尚书海望一起勘海塘至浙江,时人以为李卫再度抚浙,一路欢声震天。大学士朱轼闻之叹曰:“古人云,观徐、傅言论,不复以学问为长,斯言信矣!”

乾隆三年,李卫拜谒泰陵(雍正帝陵)时突发肝病,后请求退职养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于任上。据说,李卫死前“声震殿瓦,衙内牛马皆吼应之。同起同止,如是者三昼夜,气乃绝。年五十三。”事后,在直隶总督孙嘉淦的请求下,李卫入直隶名宦祠,后又入了京师贤良祠。后来,乾隆南巡时在西湖花神庙内无意中发现,其中雕像竟然是按李卫及其妻妾所塑,并号“湖山神位”。乾隆为此大为光火,命撤像毁之,并斥责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话说回来,李卫这样非科举出身的人何以会得到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重官员操守,结果各地官员只顾清廉虚名却不做实事。殊不知,世上这清官、贪官本就难以分辨,一味地追求清官,反而弄出许多弊政。雍正上台后,常说清官如同“木偶”,中看不中用,对社稷民生毫无裨益。因此,雍正用人首在才干,至于什么资格或科举出身之类,倒是其次。恰如李卫的谥号“敏达”,既反映了李卫的为官之道,也反映了雍正的选官标准。也正因为如此,李卫才脱颖而出,成为雍正朝的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贵人,岂非人生一大幸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