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入殓师是什么时候的电影,入殓师是什么片

2023-11-04 04:42 作者:岑岑 围观:

先生后死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生观。现在,这种观点不仅可能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死亡意义的机会,也可以更好地审视殡葬师这个职业。

(匡金枝,中国及东南亚第一女殡仪员。IC照片/图)

近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尴尬的老师》在中国还原上映。

虽然是2008年的老作品,但很多粉丝大呼是“一生系列”,迫不及待地在电影院刷这部经典。随着各平台电影热度的飙升,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殡葬师这个职业也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

给死者化妆的人,如片中所示,殡仪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死者葬礼前亲自修复死者的面部和身体,尽量还原死者生前的状态。除了日本,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很多,东亚的韩国、中国甚至欧美其实也有很多从业者。

2013年,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宝兴殡仪馆首次亮相,作为首支由8名年轻人组成的“殡仪员”队伍,正式推出冬至“老友沐浴”服务,备受外界关注。在自杀率高的韩国,也有很多专业团队在跑,有专业的殡葬师培训。

从流程上看,虽然也是殡葬行业,但相对于僧人、道士、教堂司祭或抬棺人员或火化人员,殡仪员是整个殡葬流程中最接近逝者遗体的人。而且他们的具体工作虽然是擦拭身体、修整面容、穿寿衣化妆等操作性事务,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但是需要勇气、专注和对逝者的尊重,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

收入方面,日本殡葬业者平均收入为40万日元/月,折合人民币约2.2万元。在中国,很多员工也能达到平均收入以上的水平。根据劳工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殡葬业者的平均年收入为43680美元,其中10%的顶级殡葬业者平均年收入可达62230美元。可见,验尸老师是一个不被人注意,但收入很高的职业。

而恐惧和传统带来的压力,却和片中主人公遭遇的妻子的误解和朋友的疏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职业虽然收入高,但往往让大众敬而远之。此前,在中国,有媒体报道过类似情况。2014年,湖南一名殡葬业者在与护士谈婚论嫁时遭到父母坚决反对,最后不得不向电视台相亲栏目求助解决问题。可见,在大众的观念中,对于殡仪员这样的职业是有疑问的。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明显的是,人们愿意对婴儿的出生感到惊讶和钦佩,但却非常不愿意主动接触或谈论死亡。根据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研究,这背后的原因是人们不愿意面对死亡,这实际上是一种分离焦虑,因为他们害怕死亡。

而且这种焦虑的感觉是复杂的,可能夹杂着不情愿、无助甚至一些其他的幻想,导致在生命真正分离的那一刻,很难客观冷静地感知死亡,也不可能理解死亡。所以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和一些长期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殡仪员这个职业的认同自然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对于信奉鬼神的东亚国家来说,鬼魂、异灵等无形的存在就在死去的人身边。而且在中国或者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头七”之类的习俗,意思是死者死后第七天回家。

所以,比起那些只在死者身边或隔壁念经的僧人,殡仪员似乎更容易亲自触摸死者的尸体,容易导致邪灵、灵异附体,甚至带来厄运,影响风水。自然也容易让承办人被判定为“倒霉”的工作。

(IC照片/图)

平视死亡:重新审视殡葬者不得不承认,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结,没有像出生一样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属性。先生后死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人生观。现在,这种观点不仅可能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死亡意义的机会,也可以更好地审视殡葬师这个职业。

影片中,随着剧情的深入,主人公在告别了不同的人之后,开始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死亡可能是一扇门,逝去不是终点,而是一种超越,就像一扇门一样。”《永别了》的作者兼承办人凯特琳·多尔蒂也有类似的感受。从事多年殡葬工作后,她在书中写下了自己对死亡的新理解,“死亡不是失败,而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

那有人死了我们不都很难过吗?当然,以上解释并不意味着对亲友的去世保持沉默。相反,它主张在更健康的文化中,我们应该学会与死亡的正常现象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最终希望是,当我们问孩子爷爷要去哪里的时候,不必骗他们说爷爷睡着了,或者去了远房亲戚家,而是可以坦然地告诉他们,爷爷去世了,让孩子有能力坦然接受。

当人们慢慢学会看待死亡,不再苛刻,自然就能提高对殡仪员这个职业的认识。回过头来看死亡的必然性,作为殡仪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在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告别时刻,让已经冰冷的死者重获生机,用双手获得尊严。他们不仅需要有冷静准确的技巧,更需要内心有一种巨大的柔情,然后用对死亡的尊重和热爱,把所有的宁静变成一种永恒的美。

正如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陈在日记中写下的“把爱的温暖和安慰带给每一个悲伤的家庭”的职业誓言一样,殡仪员在生命的最后赋予了生命与诞生时一样的积极意义,他们值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

文|周南都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