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人艺话剧我爱桃花,我爱桃花 北京人艺

2023-11-03 01:19 作者:岑岑 围观:

《全家福》剧照

春节将至,北京人艺贺岁剧《全家福》将时隔七年再次与观众见面。从1月25日到2月10日,连续演出14场,陪观众过一个喜庆的春节。剧中老北京温暖的生活,建行做人的原则,老百姓对大家大爱的追求和兑现,以及满满的时代感,都能让人从这个“年夜饭”中尝到过年的味道和家的味道。

《全家福》于2005年首映,根据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执导,冯、和主演。作品以主人公王满堂一家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老北京古建行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群人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幽默的语言,丰富的人物,划时代的情节,让《全家福》好看又通俗易懂。而“平如止水,直如线条”的古建行规矩,真的让人看到了什么是人们心中真正的工匠精神和坚持。

这出戏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虽然这种风格在话剧舞台上屡见不鲜,但要用七幕来完成50多年的跨度,并不容易。用主演冯的话说,全家福的变化都是“渐变”。“这部剧最难的是十年的跨度。其实十年人的变化并不大。如何在戏剧舞台上表现这种微妙的变化,是一个挑战。演员只能通过声音和身体来表演变化。最后几个场景,他们逐渐步入老年,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过程。”

历经14年100多场演出,冯承认《全家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满堂有自己积累的经验。“最后竟然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我用我的思想推测。今天,我感觉比那时更接近他的状态。”

作为代表北京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全家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台的人物栩栩如生。冯的王满堂,的,梁丹妮的姑姑春秀,的周大福等。他们既悲伤又快乐。有的是剧中人物的实力,有的是幽默中带点喜剧。“我们这些大龄演员合作了14年的默契,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种和谐。这些人物既有历史的重量,又有生活的趣味。每一个都很生动,观众会记住的,”扮演春秀阿姨的演员梁丹妮说。“我们在整部剧的结尾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团聚,我们也希望向观众传达我们对和平、健康和美丽的美好祝愿。”

除了全家福这样的“大餐”,1月27日至2月1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还将献上“精品配菜”——由邹静之编剧、任明执导的《我爱桃花》。本轮将迎来《我爱桃花》的第300场演出,也是第一部演出超过300场的北京人艺术小剧场话剧作品。这部剧多次被视为贺岁剧,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叫好又叫座,更是因为其丰富的情感主题和中国古典的浪漫主义风格,让观众思考并记忆犹新。

2003年,编剧邹静之与导演任明的第一次合作,擦出了延续至今的火花,使得这部作品在经过数年的打磨后,继续吸引着新的观众。该剧别出心裁,巧妙地以明朝崇祯年间出版的《兴故事集》为蓝本,用寓言的方式演绎了一出恋人之间会产生误会的“戏中戏”。剧中有现代人之间的争论,也有古人之间的纠葛。浪漫唯美之下,是残酷的揣测。

“我一直认为剧院效果有很多种。笑声是一种,掌声是一种,专注也是一种。如果还在剧场外思考这部剧,可能是更大的效果。”编剧邹静之写第一部剧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十年后的《我爱桃花》无疑达到了这样的舞台效果。导演任明说:“我爱桃花能演出300场,时间证明了它的生命力。是戏剧民族化的实践,代表了东方美学的探索,也是中国的真实故事。我们不仅把这个故事讲给了中国的观众,还把这个故事带到了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参加国际交流,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爱,展示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我爱桃花》也成为北京人艺青年演员成长的舞台。许多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如徐昂、于震和吴姗姗,都在剧中出现过。如今,由朱晓鹏、武玉和李白等年轻演员表演的版本已经经过了数年的打磨。他们在北京人艺十几年了。通过这部作品,观众可以看到年轻一代人艺的不断成长。(文/记者王润;图片/李春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