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被诱奸、抛弃、欺骗,沦为妓女!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复活

2023-11-02 14:10 作者:岑岑 围观:

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你可能不认识他,你可能不理解他,但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在西方文学批评中,托尔斯泰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称赞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具有最清晰的现实主义,是俄罗斯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小说是《战争与和平》、《安妮·卡列尼娜》和《复活》。与前两部相比,《复活》是他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也是公认的最难理解的一部。

《复活》出版于1899年,被认为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托尔斯泰花了10年时间创作这部作品,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急需用钱,所以提前出版了。当时俄罗斯有一批农民因为拒绝服兵役而遭到政府迫害。加拿大愿意接收他们,但是他们人数多,缺少旅费。托尔斯泰决定尽快提交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并用稿费来筹集资金。最后,这些农民来到了加拿大。可以说,书名中的“复活”不仅与故事有关,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意义。

托尔斯泰的余生都在为农奴的解放而奔走,给他们自由和帮助。20世纪80年代初,激进的革命者认为沙皇没有足够的决心进行农奴制改革,暗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是沙皇统治阶级并没有因为这次暗杀而分崩离析,也没有妥协加大改革力度,导致中间很多社会改革大倒退。亚历山大三世继承沙皇后,开始在俄国各地安插特务,以各种理由搜捕革命者,加速了后来的革命。

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故事和经历,展现了当时俄国法制社会背后的现实,东正教的虚伪,俄国贵族的虚伪。

复活是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他创作了一部巨著和最后一篇长文。这部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理论——托尔斯泰主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不以暴制暴”、“自我道德完善”、“博爱”等原则。

复活的开始被公认为书中最好的片段之一。托尔斯泰以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审判作为叙事的起点,对比了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展示了俄国不同阶层生活的巨大差距。

在故事的开头,玛丝洛娃穿着囚服在去审判的路上,而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刚刚起床,穿着舒适的睡衣,思考着她混乱的私生活。他将作为陪审员参加审判。

他要参加的审判是玛丝洛娃的案子。聂赫留朵夫认出了玛丝洛娃,并引出了两位主人公的往事。

原来,玛丝洛娃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与聂赫留朵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被一个女地主收养,她是聂赫留朵夫的姨妈。天真、真诚、善良的姑娘玛丝洛娃爱上了堕落的年轻贵族聂赫留朵夫,但聂赫留朵夫勾引了她,第二天就抛弃了她。但我没想到的是,玛丝洛娃怀孕了,被赶了出来。玛丝洛娃的孩子死在去托儿所的路上,在经历了许多虐待和折磨后,她去了彼得堡,被迫过着妓女的生活。一位客人被谋杀,玛丝洛娃受到牵连,成为谋杀嫌疑犯。

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开始反省自己的罪过,并决心拯救玛丝洛娃,弥补自己的过失。在聂赫留朵夫的努力下,陪审员们一致认为玛丝洛娃是冤枉的,但在结案时,荒谬的一幕出现了。陪审员们只说玛丝洛娃没有偷委托人的财产,但忘了声明玛丝洛娃没有杀人。因此,玛丝洛娃被判谋杀罪,并将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15年苦役。

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了他,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他的精神开始“复活”并下定决心用行动来弥补。他决定和玛丝洛娃结婚,并试图帮她翻案。如果不行,他就陪她去西伯利亚服役。

聂赫留朵夫把土地还给农民,到监狱里来认玛丝洛娃,向她表白,说要帮她翻案,娶她。然而,玛丝洛娃似乎有些漠不关心。这是因为,在聂赫留朵夫最初的忏悔中,“我”是起点,所以自我感动的牺牲,虽然真诚,却不能感动人。

玛丝洛娃在狱中接触到一些政治犯,这改变了她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她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复活”。在与聂赫留朵夫的接触中,玛丝洛娃逐渐感受到了对方的虔诚和善良。

尽管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他委托的每个人都承认玛丝洛娃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还是没能翻案。玛丝洛娃将如期前往西伯利亚服役。随着流放队的行进,故事也告一段落。

故事的结尾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结局:玛丝洛娃没有嫁给聂赫留朵夫,而是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森,和那些为被压迫人民而战的人站在了一起。聂赫留朵夫从福音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道:“永远、无数次地原谅每一个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辜的人,所以惩罚别人、改造别人是不可能的。”

这个结局其实表达了托尔斯泰对腐朽社会“复活”的希望。复活的方法是把聂赫留朵夫的认识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但不管这是不是正确的方法,托尔斯泰在故事的最后一句也指出:“未来会给出结论。”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充分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原则。他一开始沉溺于情欲和享乐,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在竞选玛丝洛娃时,他再次看到了贵族阶级的罪恶。最后,他通过福音了解到,世界上没有无辜的人,真正的救赎之道是“永远原谅每一个人,原谅无数次”。于是,聂赫留朵夫不仅由恶变善,而且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走向博爱。博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爱自己,爱别人,爱敌人,爱所有人。在托尔斯泰看来,爱情是人生唯一的、最高的法则。只要所有的人都彼此相爱,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的和谐世界就会出现。

聂赫留朵夫的心路历程几乎是托尔斯泰晚年痛苦思考的投影。聂赫留朵夫精神复兴的过程,也是托尔斯泰克服自身局限,要求自身道德完善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