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沧浪之水改编的电影,沧浪之水现实吗

2023-11-02 13:41 作者:岑岑 围观:

电影《熔炉》里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改变世界很难,但不被世界改变绝不容易。

小说《沧浪之水》讲述了一个刚出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被社会改变甚至改造的故事。

长期以来,《沧浪之水》一直被认为是官场小说,这个标签当然非常贴切。然而,读完整个故事后,我个人觉得作者严阵通过《沧浪之水》实现了更高的抱负。小说主人公迟大伟的遭遇,不仅仅发生在官场,我们所有人都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都面临着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处境。

在故事中,迟大伟慢慢发现,人生没有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整个问题是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汹涌的水和浑浊的水之间,人生该何去何从?

01.如果生活欺骗了你。

《沧浪之水》从主人公池大为的父亲去世开始。

这个情节虽然很小,但是很关键。池大为最初对世界、正义、知识分子的认识,都来自于他的父亲。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由父亲塑造的。

迟大伟被父亲陷害,落魄潦倒。他“站在时间的十字路口等待正义”直到去世。是他教导他的儿子“把心灵的原则作为绝对的命令,即使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才是真正的人。”

迟大伟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他上大学和就业之初,他一直不敢忘记。

慢慢地,池大为发现,父亲的教导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以研究生身份进入省卫生厅,是该系唯一的研究生。

一开始迟大伟以为马主任在拍他马屁,就一心要努力,不辜负他的期望。

很快一件小事打破了池大为的认知。厅里去了一个地方,调查药材市场卖假药的情况。迟大伟如实反映了情况,结果因为“不可抗力”被修改。

迟大伟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的东西明明就在那里,其实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说法。

撞南墙的池大为头也不回。此时,他仍然相信他的父亲和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

所以当他再次看到不公的时候,池大为保持沉默。他以为只要自己是对的,就会得到支持。

池大失所望,他的体会比第一次更深刻。原来世界上的真理可以像软泥一样被挤成人们想要的形状,就看谁来捏了。

但让池大惑不解的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那么正义何在?

一次又一次受挫的池,对工作的热情大打折扣,同时也受到了别人的排挤。

迟大伟只是模糊地意识到,马主任把自己调到厅里,并不是因为他德高望重,而是想用研究生身份来拍自己的脸。

迟大伟无奈地发现,生活欺骗了他。

02.不能保持干净的乳房。

即使生活欺骗了自己,池大为依然执着。“血液里流淌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决定了我无法纠正这个错误。毕竟,一个人不能背叛自己。”

池大为不想为了取悦世人而出卖自己。结果他被调去坐冷板凳,坐了六年。

在这六年中,池大为与护士刘东结婚并生下一子。除此之外,他的生活似乎停滞不前,没有任何进展。

然而,他周围的其他人继续走着。以前的同事丁小槐连升几级,成了迟大伟的上司。就连迟大伟的姐夫也是靠打工致富的。

目睹这些变化的迟达不可能不为所动,但他心中的知识分子伦理还是占了上风。

问题在于他的妻子刘东。首先,她耐不住寂寞。刘东想为儿子争取更好的生活,她再也不能忍受迟大伟的“虚假的崇高”了。

纪录片《张医生和王医生》里有一句话:当我对这个社会有了要求,我就守不住贞操了。

池大为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儿子上学了,想找个好点的幼儿园,迟大伟无奈,还是姐夫上门做了。

儿子不小心烫伤住院了,但是因为没带够钱,医生拒绝紧急处理。池大为只能给不喜欢他的丁小槐打电话求助。

经过这两件事,池大为被“改造”了。他自己可以忍受孤独,但他不想让儿子承受这一切。

那一刻,父亲的教诲败给了生活的教训。池大为绝望地发现,“做个好人是我做人的原则,但意义渺茫。”

池大为找不到做一个好人的意义,进而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为了妻子、儿子和自己,他决定踏上汹涌的河水。

这个决定非常困难,但却顺利地执行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池大为沾了妻子的光,再次与马导演搭上了线。

不再清高的迟大伟很快融入了这个圈子,获得了马导演的信任,并以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大厅里大显身手。

这个过程看似讽刺,实则特别真实。当池大为信奉公平正义的时候,他只能坐冷板凳;而当他决定“随波逐流”的时候,世界立刻给他开了绿灯。

迟大伟坐在马主任的位置上用了八年时间,加上之前坐了六年冷板凳。在这14年间,池大为完成了自我蜕变。曾经想改变世界的人,最后被世界吃掉了。

03.自我证明

作者严阵说,汹涌波涛中的水其实有两种选择,清澈和浑浊。

池大为最初选择了青,处处碰壁;后来我选择了浊,如鱼得水。两种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两种不同的人生。

正如池大为所说,人生没有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整个问题是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清浊不一定更好,只是价格不同。起初,池大为认为这是知识分子应该选择的道路。但最后他不仅自己吃亏,老婆儿子也受了委屈。

相反,当他选择浊的时候,他不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做一些实际的好事。

清与浊,真的很难说清楚。清不一定清,浊不一定浊。

学会了迎合官场和人情世故的池大为,并没有失去曾经的平民意识,这大概是他余生唯一的慰藉。他还没有完全迷失自我。

在工作之初,池大为就已经发现,很多人在闲暇之余失去了体验他人痛苦的能力。生活因此变得荒谬。

迟大伟在以后的人生中对这一点是有所警觉的。甚至在他失去了初心,身居高位之后,依然不忘初心。所以,他说,这个世界是可笑的,而且可能年复一年继续这样可笑下去。但是荒谬能因为它的存在而被证明是正当的吗?

迟大伟不接受这种荒谬。他决心用自己的权利做一些实事,解决一些问题。“我还是想当个好官。我上来就做点什么,给自己一个证明。当然,这种拙劣的证明对世人来说意义不大,但毕竟我在做,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毕竟池大为和其他人(比如丁小槐)不一样。他并没有完全忘记父亲的教导,只是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坚持下去。

04.知识分子与孔子之死

知识分子

这是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也是迟大伟对自己最初的定位:“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路,哪怕孤独,哪怕冷酷,因为我是知识分子。”

这个信念支撑着池大为对抗世界。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让他不能装聋作哑。当他看清真相时,他会勇敢地揭露真相。

但后来这种良知和责任感逐渐幻灭。他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他看得越清楚,他就越无能为力。

责任可以推卸,原则可以变通,良心可以压制,自尊可以抹去。坚持心灵的自由,是一种奢望。

在世界的压力下,池大为终于失去了这个愿望。因为他找不到做一个好人,一个知识分子的意义。

他的骨气和原则,在别人眼里是个笑话,是无能的自白。越坚持越讽刺,放弃才能迎来新生。

迟大伟痛吼:装聋作哑让你不配做知识分子,不装聋作哑让你不配做人。

吼声过后,池大为选择了新的生活。他失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信念和身份。

这时,孔子死了。严阵说孔子死了。

这绝不是哗众取宠的说辞,迟大伟的选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迟大伟说:“这不是谁的错,这是历史。我们的幸运和不幸都是因为世纪之交的相对主义,它把所有的信仰和崇高都变成了一种陈述,一种模棱两可的陈述。声明不能成为牺牲的理由。活着才是唯一的真理。”

他又说,“孔子讲君子小人,而市场和权力场只讲强者和弱者。”承诺与牺牲的精神,人格与道德的力量,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已经崩塌,难以重建。在农业文明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观念,无法面对今天的现实世界。"

以上种种,字字句句,都在叫嚣孔子已死。而我们,无法反驳。

知识分子迟大伟只有杀死过去的自己,才能面对今天的现实世界。于是我们会感叹小说里的那句话太辣了:办公室真是改造人的地方!

这似乎是一种必然。当你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征服,想要反抗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抗的理由。一切都在自然、和平地展开,但不可逆转。这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力量,让所有的深刻都变得苍白甚至滑稽。最深的思考也改变不了最简单的事实,因为最简单的事实有最深的内涵。

我心里难过,不知道我难过。

在故事的结尾,我们被带回池大为父亲去世的那个小村庄。包括池大为在内的“非知识分子”都是一个样,而身为知识分子的班主任岳老师却穷得连池大为的心都堵了。

他们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但“真诚和信念只存在于回忆中。”个体不知不觉失去了精神基础,成为永恒的精神流浪者,在漂泊中彻底被世界打败。

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改造人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