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上海歌剧院排演的歌剧,上海歌剧院歌剧团

2023-11-02 01:33 作者:岑岑 围观:

10月23日凌晨12点半,上海大剧院。舞台空旷,只有三只巨型的人形雕塑以向前倾倒的斜角高高悬吊着,它们的高度与尺度,与脚下舞台技术工作者来回奔忙的身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晚,马林斯基剧院《尼伯龙根的指环》第四部《众神的黄昏》在这里上演。

屠龙少年齐格弗里德在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中被杀死;深爱他的女武神布伦希尔德在将指环归还莱茵河后,也跟随爱人走向了自己绝望的命运;英灵殿在战火中颓然崩塌,跟随付之一炬的,是众神之王沃坦机关算尽后,无法逆天改命的无奈终局。

最后的段落,剧中的主题动机汇集成管弦乐的洪流,人类历史在众神的余烬中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部长到似乎会永远继续下去的歌剧巨作,在雄壮的音乐中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的一小时后,剧场里只剩下了舞台工人们在通宵鏖战。他们拆除舞台上的一切,仿佛是《众神的黄昏》中隐喻的一个现实注脚。

因为《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上海大剧院的启幕,十月成为上海乃至中国歌剧迷的盛典。这部作品在上海成功落实的背后,是一个与“指环”中何其相似的,命运之网相互交织的故事:

今年是德国音乐巨匠瓦格纳诞辰210周年,全世界有无数的歌剧院正在积极排练、上演他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无疑是所有人心中的圣殿,和难以抵达的高峰。

瓦格纳历时26年的写作,长达16小时的超长篇幅,超过200多个的音乐主题动机互相串联,和对于歌者从体力到技法的极限挑战,使得瓦格纳生前都没有办法展现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指环版本。

因为当时的世界上没有一所理想的剧院可以承载这部作品,在瓦格纳最大的金主,最疯狂的粉丝,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资助下,1876年,黑森林深处的拜罗伊特建成了一座专门的剧院。

自此,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年年举办瓦格纳作品展演的歌剧节,至今每年吸引超过5万人前来参加音乐节,而求购一张入场票的排期,更是以年为单位,是为全世界歌剧迷的朝圣之旅。

2019年,俄罗斯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在音乐节的舞台上指挥了全新创排的瓦格纳经典歌剧《唐豪瑟》。可想而知,这场演出是一位音乐家对于瓦格纳音乐诠释权威性的最终认证,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全世界瓦迷最为专业和苛刻的眼光。在此之前,他已有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顶级舞台上诠释瓦格纳作品的记录。

这位工作狂执掌了超过35年的马林斯基剧院,继前两部《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在圣彼得堡首演后,他开始计划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三部《齐格弗里德》、第四部《众神的黄昏》搬上舞台。

最终,他决定将这部“四联剧”巨作的首度完整呈现,放在中国,放在上海。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中国乐迷与音乐大师、世界名团的双向奔赴。

从10月8日开始,马林斯基剧院超过60人,携带13个集装箱的置景道具,开始了在上海大剧院的装台工作;到10月22日晚《众神的黄昏》上演,23日凌晨落幕,这间剧院超过300名成员,在上海驻留了半个月的时间。

而在“指环”上演的那一周的过程中,捷杰耶夫也向中国的同行与乐迷展示了音乐圈“卷王”的本色。

10月15日下午五点半,马林斯基剧院的乐手们从圣彼得堡飞抵上海浦东机场,6点半就在上海大剧院开始了长达3个小时的排练。

整整一周的时间,捷杰耶夫带领着乐团的成员,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指环”,或是前往其他音乐厅表演的路上。

所有这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都由这位年届七旬的老者亲自指挥完成。

从10月12日起,记者前往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闵行文化公园等地,将“姐夫”与马林斯基在上海的所有行程,台前幕后,以图像为媒介,展开全景式记录。

拿着牙签指挥的捷杰耶夫;“社恐”不爱拍照的捷杰耶夫;表情时而深邃肃穆,时而开怀大笑的捷杰耶夫;总是要迟到,表演却总是令观众满足的捷杰耶夫……这个性格复杂,充满特立独行气质的音乐大师,似乎没有人知道他下一秒要做什么。

.

10月12日 大剧院“指环”装台进行时

12日下午,记者来到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中俄两国舞美团队的协力工作下,《尼伯龙根的指环》正在紧锣密鼓的装台工作当中。

“指环”不仅是一座剧院实力的试金石,甚至还会被上升到国家和民族艺术造诣的高度。2011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尼伯龙根的指环》,全美籍演员班底,就是为了向大西洋彼岸的旧大陆证明自己在歌剧领域可以达到的成就。

而马林斯基版的“指环”也拥有着相似的属性。在选角过程中,捷杰耶夫最终放弃了唯一的一名非俄籍的演员,使用全本土班底。

同时,这部作品的舞美设计来自俄裔设计大师乔治•西平的手笔,他有着丰富的舞台设计的经验,以超大的尺幅,天马行空的想象,对空间的立体式思考而见长。这是自1997年之后,他第二次为指环设计场景。

中俄两国的技术人员在剧场进行现场沟通。

在这个阶段,工作人员们要为四部歌剧进行基础性装台,还要对第一部《莱茵的黄金》的舞台设备、灯光、多媒体效果进行安装和反复调试。

.

10月15日 发布会 指环真的来了

10月15日,捷杰耶夫来到上海大剧院,参加《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演前发布会。下午晚些时候,他的乐手们将从圣彼得堡飞抵上海,为第二天《莱茵的黄金》展开排练。

.

10月16日 大剧院“指环”首演日

10月16日,乐迷们翘首期盼许久的《尼伯龙根指环》第一部《莱茵的黄金》将于当晚在上海大剧院主剧场开演。

下午,乐队首先针对《莱茵的黄金》的序曲展开排练。这是“指环”的开篇,旋律深远恢宏,弦乐打底,管乐点亮音乐诗篇,展现出史诗开场的气质。

排练过程中,“姐夫”与舞台监督展开沟通,确认舞台上的变化与音乐推进的匹配。

排练间隙,乐手们神色轻松地交谈。在上海的演出生活,除了睡觉和碎片式的闲聊小憩,不少人的乐趣是在手机上下载淘宝购物。

马林斯基剧院的低男中音歌唱家叶普盖尼•尼基丁在休息室里练声。他在前三部歌剧中饰演众神之王沃坦,长篇而复杂的唱段对演唱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剧中饰演配角的演员们在后台休息室研究起了上海地图。

来自中国的小演员们在大剧院的后台候场。他们在《莱茵的黄金》中饰演尼伯龙根族的矮人。他们也是此次演出唯一使用到的中国演员。

《莱茵的黄金》排练进行中。

利用舞台灯光道具调整的间隙,演员们就地休息。

傍晚排练后,上海大剧院食堂为俄罗斯工作人员准备了精美的餐食。在大剧院工作期间,俄罗斯工作人员可以选择中餐,或为他们特别定制的西餐。食堂的工作人员表示,其实俄罗斯朋友普遍是中餐爱好者,甚至可以熟练使用筷子。

好戏即将开场。演前,电脑技术人员对舞台多媒体投影进行最后的调试。

乐手们换上礼服,在后台试音,准备登台。

晚上7点15分,捷杰耶夫面带微笑走进后台,穿过人群,进入自己的房间,开始了演前半小时的独处。

演前,观众们占满大剧院的大厅,领取节目册,购买指环的周边产品。

当晚7点45分,《莱茵的黄金》终于拉开大幕。

《莱茵的黄金》演出现场剧照。

演出过程中,身着厚重戏服的孩子们在后台躺倒休息。

演员们在侧幕准备登台。

演出顺利结束后,剧中饰演阿尔贝里希的演员与他的“中国尼伯龙根小同胞”们合影。

.

10月17日 用音乐纪念普罗科菲耶夫

10月16日,《莱茵的黄金》演后好评如潮。次日,音乐家们并没有休息。在大剧院经过一下午排练后,他们在傍晚赶到东方艺术中心。当晚,他们以纪念俄罗斯20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逝世70周年为名,为上海的观众献上一场普氏音乐的纯正俄式演绎。

音乐家们风尘仆仆赶到东艺音乐厅,准备为晚上的演出进行排练。

晚上6点45分,距离演出还有45分钟,捷杰耶夫带领乐队开始排练。

捷杰耶夫并没有站在台上指挥,而是在观众席的不同位置来回踱步,聆听乐队在音乐厅中的演奏效果。

排练中捷杰耶夫让乐队停下,不同的声部根据响度的平衡开始了座位大调整,这是捷杰耶夫每到一座音乐厅演出前的必修课。

排练结束距离开演时间只有15分钟。乐手们完成换装,在后台简单试音,陆续登台。

7点45分,捷杰耶夫走上台,与乐队首席握手。曾经,他们一位是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一位是乐团的小提琴首席。去年,受国际局势的影响,捷杰耶夫被迫从慕尼黑爱乐离任,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马林斯基。

《纪念普罗科菲耶夫逝世70周年 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演出现场。

10月17日深夜,看完演出的钢琴家宋思衡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这是我这几年来听过最优秀的现场之一,捷杰耶夫那种永远向前的音乐动力和对(音乐)线条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

演出结束,捷杰耶夫严肃的表情松弛了下来。回到后台,他从兜里掏出一把梳子,面对工作人员预先准备好的镜子,快速梳理了一番自己因大幅挥动手臂而弄乱的头发和胡子,旋即转身上台,继续向中国观众谢幕。

.

10月18日 《女武神》,前进!

18日晚,“指环”第二部《女武神》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因为第三幕序曲《女武神的骑行》这一极为经典的篇章,《女武神》也堪称指环系列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演出过程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8位女武神超高难度的大音域跨度演唱,更有视觉效果魔幻且精良的舞美加持:

《女武神》演出现场剧照

幕间,年届七旬的捷杰耶夫健步如飞,穿越舞台回到房间,等待舞台换景的完成。

中俄舞台技术团队的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在舞台上换景。乔治•西平设计的巨型道具时而是建筑的残骸,时而是远古的人像,时而是森林中的巨木,时而是巨龙的身躯。这一设计思路极大提升了道具的使用效率,但是对幕间的换景还是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幕间,观众们好奇地围拢在乐池周围,拍照打卡。

当晚演出结束后,捷杰耶夫和演员们上台谢幕,收获了观众热情而持久的掌声。

.

10月20日 《齐格弗里德》:屠龙少年登场!

毫无疑问,这一场最大看点就是见证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演员如何“撑满全场”。长达四个小时的演唱,是世界上所有戏剧男高音的“噩梦”,也让饰演这个角色的歌者们拥有了“瓦格纳英雄男高音”的称号。

来自马林斯基剧院的男高音歌唱家米哈伊尔•韦库阿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是俄罗斯本土声乐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优秀歌手。据说,全世界能够唱下这部作品的男高音一只手就能数完,而米哈伊尔不仅在该剧中饰演男主齐格弗里德,甚至还在上一部《女武神》中饰演了齐格弗里德的父亲,齐格蒙德。

《齐格弗里德》演出现场剧照。这部作品中森林的场景设计光影层次十分丰富,是剧中的一大看点。

幕间休息,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演员米哈伊尔•韦库阿坐在房间里,轻松地和同事聊天。在过去大部分的《齐格弗里德》后台,常见的景象是男主气喘吁吁,累瘫在座椅上的样子。

幕间,舞美技师们正把各种配件装上“巨人”的主体结构,下一场将变身为看守指环的巨蛇“法弗纳”。

大剧院准备了饮料和点心,供观众在幕间选购。动辄四五个小时的演出时长,对于观众的体能也是不小的考验。

.

10月21日 让音乐到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

又是两场歌剧的间隔日,艺术家们没有休息。马林斯基剧院的乐手们跟随捷杰耶夫来到闵行文化公园,乘着凉爽的秋风,走上了这座炫目的户外舞台。

今晚,他们将呈现一场曲目丰富的音乐会。在家门口看到世界名团的免费演出,对于热爱音乐的上海观众来说,又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

傍晚5点,不少市民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现场排队,争取更好的观赏位置。

17点40分,音乐家们结束在上海大剧院的排练,赶到闵行文化公园。

换上演出服,演员们抓紧时间来到舞台拆箱自己的乐器,进行调音准备。

站在设计精美的户外舞台上,一名合唱团成员忍不住凹起了造型。

高强度的工作让“战斗民族”的音乐家们也难掩疲惫的神色。

开演前,艺术家们在后台拍照留念,露出灿烂的笑容。

捷杰耶夫再次挥起他标志性的牙签指挥棒。

马林斯基剧院合唱团的歌手们来到表演现场。第二天,他们将登上“指环”最后一场《众神的黄昏》的舞台。

台上,艺术家们一丝不苟地演奏。

台下,观众坐满,全神贯注地欣赏。

.

10月22日 《众神的黄昏》,完美的落幕

三个漫长夜晚,史诗画卷徐徐展开;直到这一部,从天上到水底,所有族群走向命运的终局;而上海的观众,也到了要和“姐夫”,还有马林斯基说再见的时候。

和《莱茵的黄金》、《女武神》不同,第三部《齐格弗里德》和第四部的《众神的黄昏》是全球首演,捷杰耶夫把先睹为快的宝贵机会送给了上海的观众。

《众神的黄昏》剧照。

演出当晚,现场座无虚席,连加座都看不到一个空位。

演出结束后,“齐格弗里德”走上舞台,接受观众如潮水般的掌声。当晚演唱过程中,他出现了一次明显的破音。可是谁能责怪他呢,这是一位担纲了两个主要角色、连演三场、名副其实的英雄男高音。

面对上海观众的热情,饰演女武神布伦希尔德的女高音歌唱家塔蒂亚娜•帕弗洛夫斯卡娅单膝跪地,深深鞠躬。

最后,捷杰耶夫从乐池走上舞台,向台下的观众,乐池中的同僚们致意。这位七旬老翁对瓦格纳作品充满个性的诠释,和长达一周连轴转的演出,再一次展示了战斗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强大的韧性。

大幕落下的瞬间,演员们面向观众席,保持微笑致意。演完“指环”,是一项壮举,在上海的经历也成了他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谢幕后,捷杰耶夫手捧鲜花,站在舞台上,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就在第一时间和演员们交流起了当晚演出的细节处理。

观众散去,大幕重开,知名歌唱家田浩江来到舞台上,向老友捷杰耶夫道贺。

田浩江拥有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上表演长达20年的经历,与多明戈、帕瓦罗蒂等大师同台。而他妻子玛莎(左)身怀中华料理的高超技艺,使得他们家也成为众多来往纽约的艺术名家的私房餐厅。捷杰耶夫与田浩江不仅有过同台合作的经历,也是“田宅家宴”的座上宾。

演员们依依不舍上海的舞台,纷纷拍照留念。

香港名媛章小蕙来到舞台上,与景仰已久的音乐大师合影。

胜利的欢庆十分短暂,通宵达旦的拆台工作马上就进入了状态。

舞台空空荡荡,只剩下几座巨型的雕塑等待落地。

四场演出所用的各种道具集中堆放在侧台,形成了一座造型奇崛的小山。

俄方人员确认好类目后,开始将道具装上集装箱。天亮后,这些道具将搭乘班机,运送回国。

一场长达半个月的疯狂工作,疯狂做梦,就此正式落下帷幕。然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剧院的脚步却并未停止。第二天晚上,他们就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奏了俄罗斯音乐家鲍罗丁,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

未来,他们还将前往南京和哈尔滨,继续自己在中国的音乐之旅。

艺术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若要真正抵达,也许就得一直在路上。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

来源:作者:董天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