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茶馆讲的是什么寓意,茶馆讲什么

2023-11-01 22:00 作者:岑岑 围观:

《茶馆》是老舍的作品之一,后来被谢天导演拍摄成戏剧电影,并于1982年在中国上映。

电影改编自老舍写的同名话剧。它主要以一个典型的茶馆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所经历的苦难。

01||

一灯窥人——老舍作品中的微观世界

老舍的写作向来善于从细节入手。他习惯于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微观渗透和对人贩子、爪牙的摧残来展现城市底层的黑暗生存状况,将社会悲剧引入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非常微妙。

电影《茶馆》以一地三次为背景,展现了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士的不同命运。

茶馆在明清时期非常繁荣。当人们有空的时候,他们会和他们交朋友叙叙旧。

老舍先生生于清末,是满族的一面红旗,自然对茶馆的发展有所了解。人们没事就聚集在这里,方寸之地容得下三教九流,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隐藏着矛盾和冲突。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在闲聊中倾诉。选择茶馆作为切入点,自然是合适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该剧第一幕选在如此重要的政治改革之后,可见天下并不太平。

鱼台是茶馆的名字,意思是生意兴隆。那时候茶馆的生意确实不错,但不同人之间的纠纷一直在这个小茶馆上演。

改革的间隙总会有不同的势力,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走狗并存,民族资本主义在压迫下发展缓慢,更有无良败类危害社会。人在恐慌的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往往四爷被认为是被战友抓起来送进监狱,只是因为大清即将结束。

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个小商人。他希望他的生意兴隆,发大财,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深谙世事,与人交往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为了生计,他只能委婉细腻,谁也不敢得罪。这种行为虽然可耻,但对王利发来说却是真实而持久的。

02||

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世变民忧。

如果说一个颓废的时代过去了,那么这些穷人进入了另一个更加腐败的时代。从泥潭到沼泽,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民国初年,茶馆的生意随着时代的变迁开始不景气,王利发开始了所谓的改良。改善是他的顽强抵抗,先是酒店式公寓,然后加上评书。但不久后,公寓被迫停租,评书也不受欢迎。茶馆还没开张就被巡逻队敲诈了。王利发只能笑脸相迎,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心里却充满了委屈和愤慨。

如果说王利发曾经在混日子的时候还算聪明,但至少内心还有一丝善良,那么现在他被无情的世界逼到了绝路,只能自保。茶馆卖人,奸细抓人,他心不为所动。

人到中年,一点都错不起。墙上的“不谈国事”是一种恐惧和悲哀。因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生意,所以不知道谈什么。

随着第二幕的结束,影片进入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就是抗战胜利后,恶势力依然活跃,但茶馆已成废墟。此时的王利发已经老态龙钟,显然是不行了。我为茶馆担心了大半辈子,但离倒闭也不远了。

他之前的经验似乎无效。黑暗势力不会允许他再开茶馆了。他还是善良的。面对孙女的老师,他把茶钱还了让他赶紧逃,他不会再只保护自己了。

然而这个社会还是让他绝望了,老王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挽救茶馆。对于王利发来说,茶馆是他一生的归宿和寄托。最终,王利发用死亡进行了最有力的抵抗。

03||

黑暗会过去,绝望的尽头是希望。

《茶馆》中提到的两位爱国志士,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他们就是民族资本家秦和旗手常爷爷。

他们的出现保持了茶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使情感得到统一。

起初,秦家境殷实,居高临下。他不理别人,以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实业救国。往往四爷敢爱敢恨,身体健康,担心大清国完了。

再见,四爷经常玩世不恭地加入义和团卖菜。秦收了的厂子,单挑败了,变成了悲愤交加的穷光蛋。

命运的笔尖让他们三人在茶馆重逢。四爷经常拿起别人留下的纸钱祭奠自己。可怜,他哭喊着我爱我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但最后却有着和王利发一样的悲惨命运。三个老人撒了纸钱,唱了歌,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茶馆》并没有这样结束,但老舍先生还是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常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所以也有阴影的地方就会有阳光。康达利在西山解放区,康、周秀华、王大栓等人最后投奔游击队。《茶馆》虽然没说清楚,但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

三个不同的时代,但一个比一个更混乱腐败。不同的冲突,不同的阶级,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个性十足。明明是悲剧,但文字含蓄幽默。一张张面孔,随着时间的轮回,带着忧伤的微笑,在这个小茶馆里告别了一个又一个旧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