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刘立夫 | 武则天:从尊道到崇佛,却难逃男尊女卑的宿命

2023-11-01 12:48 作者:岑岑 围观:

武则天:从尊道到崇佛,男尊女卑是必然的。

电视剧里一般看到的都是武则天信佛的情节。事实上,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充分利用各种宗教为其政权服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对道教的排他性尊重

武则天入宫后,为了谋求皇后宝座,对宫中与她竞争的公主进行了残酷的攻击。比如,她不惜杀死女儿来陷害皇后,同时为了讨好唐高宗,又遵循唐初开国的祖训,推崇道教。

据《资鉴》记载,从咸庆五年(660年)起,患风眩(高血压等症)而回吴。上元元年,帝高宗称“帝”,武氏称“天侯”。武则天为了讨好皇帝和李氏家族,甚至上表让诸侯学老子,规定老子等同于儒家六经,纳入科举考试。现阶段武则天羽翼尚未丰满,主要是用道教为她报名扫清道路。

(2)制造订单

在死后,武则天于文明元年(684年)开始听政,明眼人早就看出她有取代李政权的打算。而洪州张羽郡人吴元冲,一根筋,却转不过弯来,于是冒充老先生之命,据传吴厚云:

“国家只有永享太平,不可妄自尊大。”(《历代道教崇拜》)

“暴政”就是篡夺王位。武元冲的这个谣言,体现了“民意难违”,这是武则天始料未及的。但武则天并没有放弃,仍然试图用道教的“命”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第四年(688),也就是高宗死后的第五年,武则天示意武成立一个活动,创建“复明”。

秋天和七月,...原谅这个世界。他甚至把“藏宝图”命名为“神图”,把洛水命名为永昌洛水,把它的神命名为咸胜侯。(紫同治剑)

所谓“河出图,罗出书”,是史书上关于新王朝产生的吉兆。为此,武则天长期居住在洛阳,正是为了渲染奉天海运的神意。但武则天很清楚,充满人为痕迹的傅锐和占卜很容易暴露,所以她很快将注意力转向了佛教。

(3)唾弃道教,崇奉佛教

唐代三教中,佛教在民间影响最大,其次是道教和儒家。武则天的魅力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却引起了一些敏感的佛教徒的注意。不时有包括法明在内的十几个僧人向武则天供奉《大云经》,经书中说有预言女主是“轮值圣王”,武则天是宝。

然而,《大云经》毕竟是一部伪经。武则天称帝后,像猪一样被抛弃,所以偶尔还能用。武则天特别重视经中之王华严经,大力支持华严宗在法国和西藏的建立。

武则天除了崇拜华严宗,对很多有影响的禅师都很尊敬,因为禅宗在民间的影响力更大。于是,像沈绣这样的禅宗高僧被请到京城,被称为“两京之主,三朝之师”,长安、洛阳成为禅宗北宗的根据地。

虽然武则天对佛教特别重视,但她并没有平等对待佛教的所有教派。她不仅不推崇三阶宗教,反而采取了压制政策。她多次下令巡查三阶教的寺庙,查看他们的账目细节。相对于华严宗以教义赞美盛唐气象,三阶邪教认为这是“末法时代”,发出了天下衰亡的哀歌。野心勃勃的女帝在大力探索自己的事业,三阶邪教在这个时候倾向于为盛世唱挽歌,是不会容忍的。

(四)儒学的命运

纵观武则天一生,千古女帝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崇道拜佛,用巫术占卜——身为天子,富贵人间,享有无上权力,帮助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作为九五之尊的她却无能为力,最终没能挣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不得不回归儒家。众所周知,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家族继承权传于男而不传于女。男人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和陪衬。武则天虽然借助佛道的一些因素实现了个人的帝王梦,但最终还是跳不出儒家的正义之网。毕竟佛教和道教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世俗习惯等方面都是儒家相形见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