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阎锡山逃离山西始末,阎锡山谋略

2023-10-31 15:40 作者:岑岑 围观:

山西响应武昌起义之后,根据阎锡山的决定,姚以价、张瑜、刘汉卿分任东路军、北路军、南路军总司令,分别向娘子关、大同、河东进军。

一、东路军于10月29日黄昏开往火车站,先由标统张煌偕兵乘车前面探路,后由姚以价率大部军队跟进。

1911年10月30日天明,张煌等到达娘子关,除留一部守关等待姚以价等大队人马外,其余人在饭后攻占娘子关东南约15里的晋冀险要通道——旧关。

原守旧关的清军,是从平阳府调来的太原镇巡防队的一哨部队,哨官申洪吉。

民军前进到旧关附近,哨兵听到动静,即鸣枪报警,民军停止前进,佯称自己人,不要开枪。

少顷,不见动静,遂继续前进,到得关止,已无一人,原来,申洪吉已率部逃逸。

民军据关以后,遥见清军骑兵一队由东向关而来,后来也来到旧关的张煌亲自率领护兵王建安、戴凤臣、龚玉山等锁上关门,准备迎敌。

清军接近关前时,民军一阵排枪,吓得清军骑兵掉转马头,落荒而逃。

10月31日(初十日)天明以后,守关士兵正在整修工事,张煌命令说,前面五六里处的清原平是个要紧关口,遂派右队队官尹太钧率本队前往防守。

这时,姚以价也来到娘子关,他巡视阵地,勉励官兵紧守岗位。

驻守清原平等地的官兵,因当地人烟稀少,清原平只有两户人家,没有粮食可卖,只能在地里拔萝卜充饥。

直到11月2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张煌才从旧关送去两骆驼大米,据说这是截获的清军军粮,同时还送去小钢炮一门,而旧关则配备了一门英国造的九尺长的大炮。

至此,民军在山西的东部门户娘子关和旧关,以及它们的前进阵地乏驴岭和清原平,驻守妥当,严阵以待。

娘子关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二、北路军于11月1日奉阎锡山的命令,由一等副官张培梅、四标标统张瑜率第1营、第2营共1000余人附炮队200余人向代州和龙泉关进军。

此时,以崞县为中心连同附近各县的同盟会员,也都在积极准备起义,续桐溪、李嵩山利用巧妙方式夺取大同镇总兵王得胜向雁门关运送的200枝枪支,乘势攻进山阴县城,打开监狱、放出犯人,又率众攻打应州。

西社村是同盟会员续桐溪的家乡,这里群众革命情绪相当高涨,11月20日阎锡山请续桐溪到太原议事,决定成立忻代宁公团,由续任团长。

续由太原回到崞县,迅速与附近各县同盟会联系,令他们带领民团在崞县原平镇集中,并令弓富魁就地在下层群众中进行招募,很快召集起1000多人。

11月23日,公团成立,领导机构相应组成:团长续桐溪、副团长康佩珩、参谋赵三成、粮台督办赵丕廉。

各县也建立了机构:

五台县分团长康佩珩兼、定襄县分团长贺炳煌、崞县分团长邢斌丞、繁峙县分团长任涌、宁武县分团长丁致中、静乐县分团长武泽霖、忻州分团长王树侯。

公团士兵统领为弓富魁、左翼游击队长史宗法、赵承绶、右翼游击队队长贺炳煌、任涌、总团部卫队续范亭、续廷梅。

公团成立后,由于士兵多系农民,遂动员陆军小学堂学生赵承绶、张德枢、宫宝衡、续培梅、续廷梅、王靖国、李伯平等、担任下级军官及教练员。

不久,这支民众武装奉阎锡山令,配合张瑜所率北路军,直取大同。

在公团成立前两天(11月21日),张瑜所率北上民军在原平与续桐溪、弓富魁等相会。

双方议定分三路进兵直捣大同转取归化之方针:中路出代州攻雁门,东路出繁峙攻胡峪口,西路出宁武攻阳方口。

24日,决定续桐溪、弓富魁率刚刚成立的公团东出繁峙。

27日,张瑜率部对代州城发起攻击,开炮轰击一阵,民军由东北城角登城,守军逃往雁门关,部分投降民军,同日,西路攻占宁武。

28日,他们进驻阳方口,29日,公团抵繁峙,12月2日,公团以左翼游击队的前锋,越铁角岭北出茹越口。

当时,茹越口清军调往雁门关,只有一个班驻守,遥见公团大队人马,即落荒而逃,公团未发一枪即出茹越口。

12月4日,公团神速赶到怀仁县,此时大同在同盟会员李德懋、李国华、刘干臣等人的领导下已于11月30日举行起义,而清廷派驻宣化等处的毅军陈希义开赴大同进行镇压,当日抵达阳高县。

张瑜和忻代宁公团团长续桐溪闻讯后,决定由续率公团驰援大同起义军,公团遂立即由怀仁出发向大同前进。

阳高、怀仁距大同均为80里,两军于12月5日分别从驻地出发向大同进发,清军中午到达,但不敢直入大同城,而驻于城东八里的古城村;公团下午在南门外则由大同军政府都督李国华等迎入城内,开始了40多天的攻防战。

三、南路军由3标标统刘汉卿率领于11月19日由太原出发南下,在此之前,阎锡山曾派参议董桂萼(举人、太平县人)到临汾招抚,争取和平解决,但未成功。

刘汉卿的第3标,实际上只有一个营,约500余人,分左右前后四队南征,11月29日,他们顺利通过晋南北门——韩信岭,12月2日抵霍州,12月3日光复洪洞,12月5日晚,南路军后队抵临汾。

当时,驻扎临汾的清朝太原镇总兵谢有功奉命带步一旗中哨官兵前往风陵渡一带视察黄河防务,以防陕西革命军东渡黄河。

平阳革命党人侯少白、张维藩趁机劝刚从河东筹粮回到临汾的清军前路巡防帮统胨政诗与民军议和,陈佯许之。

阎锡山接电报后,即委陈政诗为平阳知府,陈惶恐不敢接受,从临汾悄遁绛州,所以,南路军未发一枪即顺利进驻平阳重镇,两日内,南路军全部进驻平阳城。

刘汉卿委任刘拱璧暂时置理平阳府知府,负责处理民政;洪洞会党领袖牛如虎为平阳府镇台,负责招募民兵,建立地方武装;张连升负责布置城防;南路参谋王家骏、许志显为正副统领,负责改编巡防各旗。

各项工作初步安排后,刘汉卿以奉命到河东筹饷为由,12月12日挥师南下,这时,被阎锡山委任为平阳知府的陈政诗逃到河东向谢有功汇报平阳情况。

谢、陈决定率兵向平阳反扑,12月13日,南路军抵达侯马,探知谢有功的部队已到闻喜,闻喜与侯马间有一高地,名为隘口,遂决定与谢军争夺隘口重地。

当南路军赶到隘口时,隘口已为谢军所据,刘汉卿只得率部强攻,但终因寡不敌众,南路军大败。

刘汉卿及前队排长苏金石等均被谢有功杀害,所剩部队由郝富珍、王泽山等收容,推李大魁为临时管带,继续南向复仇,又未取胜,后为保存力量,转进平阳城。

山西宣告光复后,革命党人欲将联合吴禄贞扫荡虏庭。

吴禄贞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吴禄贞时任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当天,军咨府急令吴禄贞部下吴鸿昌率第十二协赴晋平乱,吴禄贞私底下却致信吴鸿昌延缓进攻。

30日,吴禄贞主动向清廷请命,假称要亲自指挥军队平息山西独立,获得清廷准许。

吴禄贞到石家庄后,跟阎锡山频繁通信,商讨组建燕晋联军、联合张绍曾驻滦州第二十镇新军夹攻北京的计划——

“阎锡山派一支兵,守京汉路黄河桥,阻止袁世凯北返”,“一面电黎元洪,派兵夹击袁世凯”,吴、张集中兵力,全力夺取北京。

11月2日,吴禄贞下令扣留清军一辆满载军火和粮饷经过石家庄的列车,收缴了大量物资,继以“阻绝南北交通,而妨害第一军之后路”要挟清廷停战。

6日晚,吴禄贞在第六镇中高级军官会议上宣布翌日起义。

表面上看,吴禄贞等人占尽地理优势,又握有充足兵力,理应稳操胜券。实际上,吴禄贞当时虽是第六镇统制,但他的上任要得益于特殊的条件。

一方面,清室皇族中的载涛正欲削弱袁世凯的军权,另一方面,归功于吴禄贞对庆亲王奕劻的贿通。

尽管吴禄贞上任之初即着手改造第六镇,如撤换掉第十二协协统周符麟的职务,但上下官士多数仍腐忠于袁世凯。

吴禄贞宣布起义计划当晚,马上就有“官长反对独立之说”。7日凌晨,协统吴鸿昌、标统曹进将吴禄贞夜宿的车站包围,马蕙田入室行刺,结局是——

“吴的尸体倒在司令部后门地上,头已没有了,他的秘书长周干丞也死了,房子里凌乱不堪,他的副官长张华飞也死在车站月台上,头上砍了一刀。”

吴禄贞联合山西、滦州革命军直取北京的计划不幸流产。

吴禄贞一朝身死,袁世凯派北洋军第三镇开赴山西,兵迫娘子关,阎锡山携赵戴文、马开崧在此督战。

12月8、9日,革命军在井陉、蔡庄两地与第三镇交战,死伤多人。10日,两军在雪花山激战良久,“民军大败,被虏二十余人。

曹锟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清统制曹锟、统领卢永祥,各用腰刀亲杀十余人,敌兵复争至战地,将受伤未死之民军首级(“人头”古称)割下,到营前献功。”

第二日,当地绅民公举代表二人,偕同一名学堂学生到北洋军营外请求两军停战,曹锟怒曰:“此必革匪细作,勿庸进见,即于营外正法。”竟将无辜平民杀害。

12日,北洋军炮轰娘子关,血战五日后,革命军弃关退走,娘子关为入晋天然险要,此关既失,省城太原自然直面敌锋,太原则既无屏障可以依恃,又非民军的一统天下。

因为此时的太原,由于阎锡山等民军领导人在光复后,主要致力于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和地方治安,忽略了政治的安定。

一帮清朝遗老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清廷任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后,咨议局就邀集了一伙人,准备欢迎新抚,署府局面竟至全行改换。

娘子关既失,太原肯定难守,从保存现有力量出发,先行撤出,以退为进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早在得到曹锟率兵进攻娘子关的警报之时,军政府中就有“袁奴远交近攻,欺人太甚!惟有一战,不可退让;胜则长驱北上,败则分兵南北,另作计划”的议论。

关失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总司令姚以价“弃队出走”;民军残部退回省城;内部意见纷呈,有主张毁灭省城付之一炬者,有主张保全省会以图再举者,有主张全军人陕协助陕军起义者……;

而那些清廷遗老则跃跃欲试,准备彻底推翻革命,迎接新抚。

在此危急形势下,阎锡山重提分兵南北的旧话,虽被温寿泉等人看做是心怀私念,临危失措,提出反对意见,但却得到了赵戴文等人的赞同和支持。

于是,阎锡山以军政府的名义于仓促间做出决定:暂时放弃太原,兵分南北两路,退守晋北、晋南,北路军由都督阎锡山统领,南路军由副都督温寿泉指挥。

娘子关失守之后的第三天,12月16日,根据上述决定,山西民军分兵南北,阎锡山偕赵戴文等撤出太原城,率参差不齐的残兵败将,向清廷统治薄弱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转进。

数十日的戎马困顿,使年轻的阎锡山亦感身心俱疲,出得城来,暂时摆脱繁杂的军政事务,突然有了一种无可名状的轻松之感。看来,没有实力的都督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民军撤出后,清军节节推进。1912年1月5日,卢永祥率部进驻太原,10日,巡抚张锡銮由石家庄到并赴任。清军入据太原后,又分兵向南北进攻,北至忻州,南至平阳府,所到之处,大肆抢掠,危害地方。

阎锡山率部由太原撤出,一路北上,沿途先后与从大同、雁门关撤出的孔庚、张瑜等部会合。

他在孔庚建议下,通电全国,声明此行是进军北路。同时发出《致黎元洪书》,建议北伐。

阎锡山一路北上,一路收容散兵残部。及至到达与绥远一河之隔的河曲时,已经拼凑起了大约有3000人的队伍。

望着这一支还算可观的队伍,都督阎锡山不由得平添了几分信心,12月23日,阎锡山率队行进在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滩上。因偶得同治年间铸造的大炮四尊,而群情振奋士气昂扬。

经过短暂的休整补充,北路民军在阎锡山统率下,向绥包转进。

1912年1月初旬,兵临包头城下,1月12日,民军分两路进攻包头,守城清军一千五百余人闻讯弃城而逃,被民军击溃,包头各界举行仪式欢迎革命军,阎锡山以山西都督身份进驻包头。

进驻包头之后,阎锡山首先安民告示:改包头为包东州;接管盐务、垦务机关;开监释囚;整军扩军。接着,继续展开军事行动。

1月20日,民军进攻萨拉齐,大败谭永福的清军巡防队,清军溃退刀石村。

1月26日,民军与据守刀石村的清军接战。因连克两城,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致使统带王家驹阵亡,进攻受挫。

1月28日,民军在刀石村失利后,兵不血刃和平进驻托克托,阎锡山随军入驻托城。

阎锡山率部北上绥包后,全国形势急剧变化。1911年12月18日,南北和议开始,12月25日,孙中山先生由海外归国抵达上海。

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与此同时,作为议和条件之一,南方代表提出了山西等省停战的问题;清军占据太原后,又复行撤出南下。

在上述情况下,1912年1月中旬,山西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派代表赴绥邀阎锡山返省主持。

因其时局势尚未明了,他未置可否,民军进占托克托后,太原方面再次派人持咨议局的公函往邀。

其时,阎锡山见南北议和已接近尾声,许多问题已趋于明朗化,遂以清军已增兵,难以得手为由,否定了孔庚等一再坚持的攻取归绥的主张,决定南下返省。

2月6日,阎锡山复电南京和议代表伍廷芳,“请电袁照约撤退清兵”。一切打点停当后,2月7日,正式下达返省令,改“北伐”为“南征”,号令“回攻太原”。

2月9日,阎锡山率部由托克托出发南下,依两个月前北伐时的路径南返。2月17日,抵达晋西北重镇忻州。

就在阎锡山返抵忻州的前五天,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延续了二百余年的专制统治宣告结束。

在五色旗猎猎通城野,一片共和声中,阎锡山被迎进了忻州城内,这与两个多月前北上时的情形确有天壤之别。

正当阎锡山踌躇满志,打算在忻州稍事停留即行返省,复位都督之时,却接到了逼宫告成,即将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宝座的袁世凯“就地待命,不准擅自行动”的电令。

与此同时,抵忻州的次日,接获北洋宿将段祺瑞电,嘱在忻州小住,勿攻太原,俟清抚张锡銮退出后,再行回并。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意在“自重”,本与共和无关,实为司马昭之心,他决不会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所以停战在即尚纵容北洋第三镇攻晋。

为彻底消除山西民军势力,在后来的南北议和中,北方代表又以都督出走和起义初期的掳掠行为为借口,提出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

此番鉴于南北议和的结果,阎锡山及其民军即将返省,就更为袁世凯所不能容忍。

于是,便在取得临时大总统名义的次日,给了阎锡山一个当头棒喝,阎锡山在不知个中原委的情况下,只好暂住忻州,以求转圜。

其时,虽就全国来看,停战早已实现,然而,由于袁世凯对山西民军势力的成见和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心理作祟,进犯山西的清军一直滞留不撤,加上都督返省受阻的情节,就不能不引起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孙中山的关注与重视。

2月以来,孙先生亲自数次或通过和议代表、或直接电报袁世凯,要求清军退出山西,召回晋省都督。

对于袁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之议,孙中山表示:“此议我们决不承认,宁可和议决裂,不能不承认山、陕的革命同志。”

在孙中山先生为其力争的同时,阎锡山自己亦设法通过各种关系进行试探和疏通。

他在以退为进,提出辞呈的同时,通过原军政府所派山西国民会议代表向孙中山建议以狄楼海(山西人,同盟会员)为宣慰使,出面调解。

狄氏遂于3月7日,以宣慰使身份分电大都督、民政长(清帝逊位后,已改巡抚为民政长,山西民政长由李盛锋署理)及咨议局、国民公会、各报馆,提出:

“公恳阎都督,顾全大局,力任其难,毋固言辞职”;

“安插未撤驻兵,取消河东军政分府(温寿泉南下后,在晋南组织临时政府),以定统一机关”;

“调和旧日意见,急收各属人望,以期一致进行”等七条意见。

阎锡山即刻复电,以“政府爱晋,简君宣慰使,已感且喜。条示政见,具见我公关怀桑梓,顾全大局,惟山一节,则自审才力薄弱,绝不敢肩此重寄,只以接替无人,未便遽行脱卸”等语表示响应。

另一方面,多方展开说项:

一是由孔庚以同乡之谊游说黎元洪。

黎自武昌起义阴错阳差做了湖北都督后,扼重兵坐镇长江上游,颇为各省所看重,黎的向背无疑颇具分量。

二是通过董崇仁直接向袁世凯疏通。董崇仁乃山西定襄人氏,因祖上几代包揽皇宫工程,得以出入宫廷,混熟了宫中的太监、王公,并因此与袁世凯有了较深的交往。

在忻州受阻,疏通返省的问题上,阎锡山的本领得到了初步的施展。

由此,也不难看出,身任都督的他已非昔日“婉谢”姚鸿发以5000银元贿买协统建议的那个阎锡山,他决不肯丢掉得之不易的都督宝座,他要尽力保住自己的地位。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事态迅速出现转机,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碍于各方面关系,不得不于3月15日下达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正式任命。同时作为交换,亦正式任命李盛铎为山西民政长。

1912年4月4日,阎锡山在滞留忻州将近50天后,率部返省视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