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延禧攻略》中的帝后情深,给乾隆一朝的政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023-10-31 04:17 作者:岑岑 围观: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界面文化。

(ID:BooksAndFun)

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为了让皇后吃到新鲜的荔枝,福建巡抚要求荔枝树种用桶装水从千里之外直达京城;皇后生日,除了派人送上千年寿礼,还特意把寿钟改进成嫁妆,让其他嫔妃吃醋,直接说生病了,要走了;在他登基的第一年,他秘密地称女王的儿子为王子...尽管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颜夕宫的故事》中的这些情节充满了笑话,但甘龙和夫差皇后的爱情剧曾在故宫上演。

乾隆一生有三位皇后,分别是夫差、乌尔纳拉和魏佳氏。前两个是他们死前刻的。《颜夕宫故事》的主角原型魏佳氏和历史上著名的“凌飞”被乾隆追封为皇太子。魏佳氏是用贵妃的仪葬的,葬礼是按照贵妃的葬仪举行的,而不是皇后的礼仪。与魏佳氏和乌尔纳拉的待遇相比,只有夫差的葬礼举行得非常隆重。乾隆不仅下令国徽,还严惩了一大批对皇后葬礼不够重视的朝臣,在乾隆十三年引起了全国官场的政治动荡。乾隆朝的统治也是从皇后的葬礼开始的。之后,皇帝抛弃了登基初期宽大为怀的面具和“以礼治天下”的理想,逐渐成为一个严厉而残酷的君主。

孝贤皇后的肖像

孝贤皇后葬礼的余波

甘龙和夫差结婚时,甘龙16岁,夫差15岁。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无论李鸿走到哪里,他都有夫差陪伴。当李鸿生病时,她也会全心全意地服务,直到李鸿康复。夫差氏能够维持后宫和谐,对待婆婆非常孝顺。此外,她和甘龙一样,非常重视满族传统中的朴素观念。《清史稿》记载,她的寓所装饰的是曹彤的丝绒花,不是皇家的。有一次,乾隆跟她说,早期的荷包没有乾隆朝那么奢华,是用鹿羔做的。所以皇后模仿关外先人的遗风,“以鹿羔绒制为荷包”,以示不忘根。甘龙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根据历史学者张洪杰在《甘龙:政治、爱情与性格》一书中的考证,作为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很平庸,但他为福查写的100多首诗却“写得很好,很真诚”。甘龙还秘密设立了夫差家的两个儿子作为商店,但这两个孩子都夭折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永琏在八岁时死于寒冷,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永聪感染了天花,在新年前夕去世,这可能对女王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甘龙认为富查的死与他两个儿子的早逝有关。他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感受,如果他知道这一点,他宁愿没有两个儿子。诗中写道:“如果我知道我失去了我的儿子和我的母亲,我为什么要希望有一个梦熊?”。

富查36岁去世。当时,甘龙带着皇后和皇太后来到孔子的故乡山东,为皇后打气。但他没想到,皇后在山东回京途中病情恶化,死在船上。这让乾隆极为难过,于是他的第一个旨意就是让皇后的遗体和整船马上运回北京。在《乾隆皇帝》中,一位美国的清朝历史学家指出,为了把船拖出水面,穿过狭窄的大门,乾隆甚至想拆掉门楼。还好礼部大臣想出了别的办法。他们命人架起木架穿过城墙垛口,上面铺上木栏,木栏上铺上新鲜的菜叶。用了一千多人推、帮、拉船进城。此后,皇帝一生数次访问山东,却从未去过皇后生病的济南。

过去,皇后的谥号是由朝臣拟定,皇帝选定的,而夫差的谥号“孝”不是由大臣拟定,而是由乾隆直接授予,这本身就是一个例外。接着,乾隆宣布为孝贤皇后举行隆重的仪式空号。9日,北京宫内官员全部便衣斋戒27日。他还下令,京城不准结婚,各省结婚不准找乐子。此外,他还颁布了剃头发的严格规定:皇室男子必须剪辫子,妻子需要理发。根据满族的祖传制度,所有的满族和汉族男子在100天之内不得剃头。乾隆为此不断颁布诏令,不用通常的朱批,而是用蓝笔表示哀悼。

陷入悲痛的乾隆皇帝心情不好,经常陷入烦恼和焦虑之中。根据历史学家张洪杰的研究,侍候乾隆的老太监注意到,皇后死后,乾隆的精神状态变得有些异常。当他走到一张桌子前时,他不记得他想在这里做什么。他每天不停的生气,对谁都生气,心情特别不好。

乾隆:政治、爱情、人品

张洪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2

这本来是个人情绪的一次爆发,但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场从皇室到国家官场的灾难。乾隆对不重视皇后葬礼的人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有些王子因为没有死亲生母亲而没有表达悲伤,又因为皇后的死给了普通公主的儿子继承皇位的机会,乾隆对此很生气。他指责皇帝的长子黄雍“不尽孝道和礼仪”,三子张永“不尽做人之道”。两位王子的主人被处以罚金,乾隆甚至公开宣布“这两个人永远不能继承大一统...我是如此不孝,不忍因父子之情而杀伊,故当知保全之恩,相安无事。”两个孩子因为这件事被取消了争夺王位的资格。

皇帝还发现,皇后册封文书翻译成满文时,“从皇帝”被翻译成了“第一太后”。乾隆皇帝大怒,不仅判了翻译官死刑(死缓),还认为刑部有包庇之心,于是在全厅批评刑部,并辞退了许多人留下来。如此严厉的惩罚让官僚们胆战心惊。

尽管大多数官员都按照圣旨行事,对皇后的去世表示哀悼和悲痛,但甘龙认为这还不够。他对那些不玩的官员非常不满,尤其是满清官员,认为这些人“义正言辞就去痛。”于是,满洲各省未邀入京的总督、将军、知府、都督、司令等被降两级或取消军籍,53名满清文武官员被这样处分。

孝贤皇后葬礼引起的风波还没有结束。太子和一大批官员卷入政治漩涡后,乾隆发现有些官员轻视百日不得剃发的规定。甘龙的愤怒、怨恨和痛苦完全爆发了。他勃然大怒,声称丧期剃头要按“祖制”立即斩首——就像清军入关时命令汉人剃头,不剃头的一律斩首——后来才发现剃头的人很多。其实这种“祖制”很模糊。即使雍正帝死了,也有很多人不遵守“祖制”,也没有人追究。然而,当女王去世时,甘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酷无情。在这场风暴中,一些官员被撤职,财产被掠夺,甚至自杀。朝廷的气氛变得特别紧张。

乾隆十三年政治动乱

乾隆即位之初,废除雍正时期象征性的强制政策,以宽大政策服众。在雍正的严刑峻法下,一大批官员被投入监狱,而乾隆则本着“宽赢民心”的原则,释放了那些被重罚的官员,获得了官僚集团的青睐。连朝鲜的使节也感慨:“雍正有苛名,乾隆有宽政...可谓贤君。”

但是乾隆十三年皇后的葬礼,让大清帝国又刮起了恐怖之风。素有“宽大”之称的甘龙,因为女王的葬礼,前前后后处罚了100多名官员,小题大做,量刑过重。人们突然发现,乾隆其实和雍正挺像的。历史学家戴逸在《乾隆及其时代》中指出,这标志着朝廷的政策由“宽”向“严”演变,走向一种新的统治模式和风格。这个偶然的事件和皇帝的坏心情竟然一发不可收拾,让那么多人失去了前途和头颅。可见,在封建统治下,专制帝王的权威很难得到真正的制衡,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意志为基础的。

乾隆皇帝和他的时代

戴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

乾隆十三年,考验皇帝的不止这一件事。在清朝担任监工的耶稣会在华领袖刘松龄记载:“皇帝在宫中为自己人痴狂的时候,四川发生了起义...这些起义军以极大的勇气打败了满洲军队,并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是乾隆初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就是第一次金川战争。清廷投入大量兵力和财力,却失败了,大量官僚将领因为战败而被定罪甚至处决。历史学家高望陵特别指出,金川被处死的最重要的官僚是内勤,他的姑姑是康熙皇后。以前是“第一恩人”,现在变成了第一“负恩人”。他的“君前守法”震惊满清。然而实际上,金川战争本身就是乾隆遥控进行的。内钦对军事并不熟悉,他甚至没有时间去拉林指挥战役。甘龙实际上处决了他,这只是为了发泄他的愤怒和欺负他。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由于家庭变故和军事上的挫折,心情非常不好的乾隆在一年之内处决了许多大学士、巡抚、知府、知府,还有无数人被降职。戴仪认为,这两件事虽然很偶然,有皇帝个人的感情色彩,但实际上是皇权与官僚矛盾激化的表现。乾隆即位之初,为了纠正雍正的暴政,政局宽大,不仅使乾隆深得民心,也使吏治逐渐懈怠腐败。

在高度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它不仅是官僚机构的统治者,也是监督和调节官僚机器的最强大的力量。为了让官僚机构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行,君主必须时刻对其进行整顿,防止其失控。正如戴逸所说:“重要的不是用什么理由来惩罚官僚,而是牢牢掌握惩罚的权力,毫不留情地执行,就像驾着好马疾驰一样,离不开对御者的申斥和鞭笞。”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因皇后丧事和金川战争对官僚集团的惩罚,与康熙抓鳌拜、杀索玉兔,雍正处死年羹尧、隆科多,本质上是一个范畴。乾隆十三年,官场整顿也让王朝实现了两代权力交替,让雍正留下的老臣换班,换来一批新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皇后的弟弟傅恒。

从乾隆十三年开始,乾隆抛开刻意树立的宽大形象,转身拿起父亲的鞭子。此后,无论是惩治腐败、整顿军纪、文字狱,还是对待人民反抗,他在各方面都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措施。正如张洪杰所说,“乾隆又回到了雍正的老路。从此乾隆朝的君臣关系,变成了尖酸刻薄的主子和屏息以待的奴才的关系。”拷问大臣越来越成为乾隆发泄情绪的渠道,而生活在专制政治顶端的官员,尽管一时荣华富贵,实际上与君主的关系非常脆弱,仕途如履薄冰。

戴毅认为,孝贤皇后葬礼和金川战争失败引发的政治动荡,不仅反映了皇权控制下的官僚机器的一种整顿形式,也显示了清朝政策演变的趋势和新一代人的崛起。对于了解清代政治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按二维码关注“界面文化”

以上内容为商务合作。

本文观点和商品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需内容和业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文阅读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