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银川一中2022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银川一中2021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2023-10-31 01:14 作者:岑岑 围观: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节选自翟甜《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能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的联想,增加认同性,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产品。

B.中国很多传统品牌的命名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积极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音响效果,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C.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体现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

D.中国实力的增强使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来为自己的品牌命中文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说明了无论是中国传统品牌还是洋品牌,在命名时都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B.第一段具体分析了传统品牌名称的音节和声调,说明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韵律得到表达。

C.第三段以“爱彼迎”“宜家”“猫途鹰”为例,来论证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对中国消费者的迎合。

D.第二段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来证明两类相异文化的无缝对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牌的命名必须利用美妙的意象激活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具体的情景,并且易于使用者记忆。

B.只有通过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方法来为品牌命名,才能让品牌脱颖而出,深受消费者喜欢。

C.遍布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店预订网站Booking的中文译名为“缤客”,就是用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

D.“老干妈”“刘老四”等品牌的命名由于缺乏美妙的意象和善意美好的内涵,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单调乏味,出于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诗词大会”。

B.诗词大会之所以是一个“接地气”节目,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诗词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C.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甚至得冠军的那一刻,武亦姝特别淡定平静的表情,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D.语文老师刘百生认为诗词大会引发的热潮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恰恰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欠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阐述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材料三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B.三则材料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C.三则材料都体现新闻讲求时效的特点,报道中少量抒情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三则材料都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 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

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B.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彻底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

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对热爱土地的勤劳老人。他们对田地丰收感到喜悦,也对“开镰”冷清无人感到失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8.小说中间部分画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题目“秋唱”能否改为“秋收”?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B.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C.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D.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

B.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的开支。

C.榷茶,旧时对茶叶的种植、交易等所实施的征税、管制、专卖等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文中泛指等级的高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施政得法,百姓因此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又释放了因持兵器自卫而被误认为谋反的十七人。

C.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求前往,到任之后,屡次上书极力为陈天祥争辩。

D.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治弹劾他不守法的郄显等人死罪,皇帝不闻不问,致远不惧怕威胁,亲自解开刑具,释放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15.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的青色草浪,在风中起伏。草是竹节草和黑麦草,簇拥着翻卷。晌午后的微雨,也是青黛色的。远处的岛屿,像隐在烟雨之中的帆船。这里是初夏的“鄱阳湖草海”——香油洲,面积很大。再过两个月,鄱阳湖就会进入丰水期,湖水将慢慢上涨,将草洲    ,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而水下的草甸将成为鱼类觅食的天堂。

大自然神秘莫测,它的力量是    的。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了古赣江下游的河谷盆地。至一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断块上升后形成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因与鄱阳山相接,山的名字就被拿来给湖命名,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条    虬曲的动脉,盘踞在江西大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子民。最终,这五大水系注入鄱阳湖,与长江相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望无际  吞噬  不可名状  健壮

B.一览无余  吞噬  不可思议  粗壮

C.一望无际  吞没  不可思议  粗壮

D.一览无余  吞没  不可名状  健壮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好香的饭菜,——听到雨声了吗?”老陈低声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B.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C.因与鄱阳山相接,湖被用山的名字来命名,即鄱阳湖,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

D.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即鄱阳湖,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20.请参照①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6分)

A.甲:核电站有着微量放射性,因而核电站是肮脏的。

乙:①既然有微量放射性的都是肮脏的,那么有着微量放射性的大自然也是肮脏的了?

B.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让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甲: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怎么可能不是科学呢?

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宗教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

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图是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概括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5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800字以上。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直接影响”错,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可见应该是“无形中影响”。C项,“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原文无据。原文是“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可见并未说“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D项,“都选择”以偏概全,原文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可见应该是“越来越多”。

2.D【解析】“证明两类相异文化的无缝对接”错。原文是“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可见麦当劳更名为金拱门,体现的是“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3.C【解析】A项,“必须”错。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这是赞美他们的做法,但并非强制别的企业也这样做。B项,“只有……才”表达太绝对。原文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但不是使企业脱颖而出的唯一条件。D项,“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错。原文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但原文并未提到“老干妈”,更未将其与“全聚德”等进行比较,对其否定。

4.B【解析】“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不是“消除”而是“拉近”。

5.C 【解析】A项,“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选项曲解文意;B项,“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说法错误,“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说法错误,材料三中,“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侧重“反思和理性思考”,“充分肯定”有失偏颇。

6. 【参考答案】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任意3点给满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和“影响”。第一,材料一中说“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写出“中国诗词大会”可以提升人的品位;第二,材料二中说,“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可见,“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第三,材料三中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由“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第四,从整体上来看,“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能够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7.B 【解析】“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原文也没有提及小孩留守;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

8. 【参考答案】①丰收季节的田野冷清、散乱,以环境的孤寂强化四爷失落迷惘的心理;②和后文大集体大生产火热的劳动场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农村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③在对话中插入环境描写,增强了文学美感,调节叙事节奏,使行文富有变化。

9. 【参考答案】不能。①凸显人物形象。表现了四爷对土地和劳作的热爱,对农耕文明衰落的失落和惆怅,体现了其执着的个性。②凸显主题:悲怆的秋唱,寄托情感的苍凉引发读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思考。③四爷从隐忍到爆发,情绪逐层蓄积,最终以化用李绅《悯农》诗句嘶吼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④“秋唱”比“秋收”更有一种诗意的韵味和美感,使小说更有含蓄、深沉的情味。

【解析】这道题是比较标题的探究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再阐释原因。先确定观点:“秋唱”不能改为“秋收”。原文“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这是四爷唱的内容,标题“秋唱”照应四爷所唱的如泣如诉的歌谣,“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充满苍凉感伤之情,更能凸显主旨;如果是“秋收”,指的是四爷和四奶收割水稻的行为,那就体现不出唱的情节和唱的意蕴,表达的情感较之“秋唱”没有那么强烈;“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四爷在收割稻谷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回来帮着收割时唱的这首歌,表明了四爷对土地和劳作的热爱,以为就是土地养育了自己的儿子,但读书之后不愿再回来,一是四爷情感的一个爆发,二是对农耕文明衰落的失落和惆怅,最后都集中在了四爷唱的“悯农”里;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10.C 【解析】“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渊”是本句的主语,故排除AB;“执渊穷诘”,“执渊”和“穷诘”是连动短语作谓语,“穷诘”是极力审问,“穷”作状语,紧邻动词“诘问”词语和独立句子间不能断开,排除D。本句译为: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

11.A【解析】“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说法错误。御史是西周时始设的官职,掌文书及记事。秦始,以御史监郡,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朝始设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12.D【解析】“皇帝不闻不问”说法错误。皇帝是下令不要问忙兀台的罪,“释放他们”也不准确,是让他们充军赎罪。

13.【参考答案】(1)申屠致远审查此案,查得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

【解析】第一句得分点:“谳”,审判定案;“辜”,罪;“贿”,钱财;第二句得分点:“方”,正;“会”,恰逢;“沮”,阻止。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辑随他的父亲中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操吏,(中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珍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珍节无辜服罪,案于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珍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 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必追问,并把郝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 被关在狱中,(忙兀台 )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史到湖广巡察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辩。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14.D “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15.【参考答案】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或作者因生前做了好事,想象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解答此题,首先分析“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再分析本诗尾联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写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突出诗人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怀,也进一步突显出诗人对百姓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注。注意联系全诗,作者抒发了他“誓开险路作通津”的雄心壮志,分析“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16.【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7.【答案】C

第一处,“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一览无余”,一看就全在眼里了,形容事物简单或平淡无味;语境说的是一眼望去,青色草浪没有边际,应选用“一望无际”。第二处,“吞噬”,吞食,并吞;“吞没”,淹没;语境说的是湖水淹没草洲,应选用“吞没”。第三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从语境看,这里形容的是神秘莫测的自然的力量,应选用“不可思议”。第四处,“粗壮”,(物体)粗大而结实;“健壮”,强健;语境把五条河比作动脉,用来修饰动脉,应选用“粗壮”。

18.D 【解析】A项,表示话题的转换;B项,表示声音的延长;C项,起总结上文的作用;D项,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19.A 【解析】B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在“最大的”的前面;C项,“它是最大的中国淡水湖”,语序不当,多项修饰成分并列,表领属性的“中国”应放在“最大的”的前面;D项,“因与鄱阳山相接,湖的名字就来自于山的名字”,偷换主语,“与鄱阳山相接”的应是鄱阳湖,而后句的主语却是“湖的名字”。

20.【参考答案】②既然流行的都是高尚的,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③既然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那么石头也是科学?

【解析】这是一道反驳的题目,注意先找反驳的观点,然后找到观点的同类的东西得出荒谬的结论即可。如②“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的意思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可以列举其它流行的东西如“感冒”,得出“流行感冒”高尚;第③句甲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然后列举“有用的”东西,比如“石头”,得出“石头是科学”的荒谬的结论。

21. 【参考答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2.审题:本题所给的材料根植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导向积极,彰显正能量,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思考。审题时可采用“主旨领悟法”。年轻人种紫藤花给邻居带来阴凉,楼下邻居种葡萄送给年轻人作为回馈,邻里之间关系和谐。由此可得出材料的主旨,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懂得分享才能和谐相处。也可以采取“由果溯因法”来审题立意。为什么会有楼下邻居种了葡萄回馈年轻人的结果呢?追究原因就会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种的紫藤给邻居带来了阴凉,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邻居,邻居心存感恩也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年轻人,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学会分享、懂得感恩、邻里和谐相处等。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立意:(1)分享使快乐加倍;(2)受惠应懂得感恩;(3)邻里当和睦相处;(4)分享让相处更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