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上游观剧|法国话剧导演萨维提耶:《雪》是对戏剧源头的一种回归

2023-10-30 07:37 作者:岑岑 围观:
50000

女导演Brontina Savitier身材高挑,谈吐轻快,眼神中充满了法国女性的聪明,或者说某种狡猾。这种特质似乎在很多知性女性身上都很普遍,转化为舞台智慧往往能收获不错的效果。萨维蒂埃上演的戏剧《雪》就是这样一部杰作。

剧照。

雪有着伟大的历史。原作者是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当然,他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我叫红》。文学大师的作品已经压力很大了。小说在前,戏剧是另一种艺术呈现。更别说超越经典了,能在还原的基础上打动观众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何况,雪原厚达700页,书中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其中的主要人物按照帕慕克的编排演绎悲欢离合。如果你读过帕慕克的书,你应该知道作家的文字像土耳其微缩图一样复杂,细节层出不穷。阅读陷阱容易迷惑读者。那么,舞台应该如何呈现?

萨维堤耶非常有勇气,最终将700页的小说浓缩成一部3.5小时的戏剧。自从《冰雪奇缘》问世以来,它在一些西方国家获得了巨大成功。作为2018年“中法文化之春”重点推荐剧目,首次在中国巡演,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亮相。尤其是对于重庆来说,原汁原味的法剧仿佛第一次上演。

男主角兼导演。

演出持续了3.5小时,中间有20分钟的幕间休息,全程法语对话,充满隐喻的简易舞台,像纪录片一样播放的投影剪辑,偶尔从观众中冒出来的演员...我相信剧场里的观众一定感受到了挑战,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这样的剧在重庆演出的并不多,更何况字幕是理解整个剧情所必需的。

但现场效果超乎想象。除了几个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提前离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坐在了最后。基本上大家都不懂法语,但是在中场休息和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讨论起了戏剧体验。温馨的一幕在很多国产剧里都是没有过的。

演出前的担心真的是多余的。也许成功的秘诀就像萨维堤耶在演出前告诉我的那样-

“雪是回归戏剧的源头。它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是普遍的。感动了很多国家的观众,我有信心打动重庆。”

导演萨维提耶。

对话拯救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为什么会想到改编帕慕克的《雪》?

萨维堤耶:虽然小说是1999年出的,但它的主题是全球性的、戏剧性的,适合永久上演。这个关于人性的精彩主题适用于所有语境。戏剧表演中的主要冲突来自传统文化和现实世界,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认知矛盾。人物身份不同,关系复杂。另外发生在土耳其这样的特定国家,作者也是帕慕克这样的世界级作家。他站在一个特殊的身份上,看着这个世界反思自己的身份,既开放又有预见性。这部优秀的作品值得第二次演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作为一个法国人解读土耳其文学,你是如何做到跨文化理解的?

萨维堤耶:伊斯坦布尔与欧亚大陆相连,也是一座极具跨文化精神的城市。帕慕克是土耳其人,但对我来说,他首先是欧洲公民。他在法国留学多年,沉浸在法国文化中。虽然我是法国人,但在文化上我也是欧洲公民。和他一样,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也不难实现。其实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融合的。比如中国很多作家在法国也有译本。和莫言一样,文艺很大众化,一样的是人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具体来说,如何把700页的原创作品浓缩到3个半小时?

萨维蒂尔:可能中国的观众觉得3.5小时有点长,但这个时间在欧洲只是一个正常的戏剧表达时间。在阿维尼翁戏剧节,它比这个时间长得多。话剧改编其实是二次创作。希望抓住小说的主题,回归原著戏剧,保留原著中的悲凉,或者说“悲”的韵味,还有帕慕克安排的非常重要的戏剧冲突,首先是诗人卡的介入,同时也是一出戏中的一出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悲伤是帕慕克作品永恒的主题。你怎么想呢?

萨维堤耶:悼念的主题和我很喜欢的世界级作家契诃夫经常营造的氛围差不多。甚至可以联想到葡萄牙里斯本的传统音乐fado,那是一种忧伤的诗意美。帕慕克表现哀悼与他成长的伊斯坦布尔有关。他见证了伊斯坦布尔的发展。这座古城和中国的一些地方类似,城市化进程,人口增加,面积增大。传统不断受到现代的冲击,城乡二元带给人。

其实剧中主人公卡的悲伤,表现的是一个人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的纯真和快乐,这是成长的代价。小说和戏剧想定义什么是幸福,这种可能性在哪里,如何重新找到幸福?这种哲学思考也是我想和观众探讨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赵鑫速滑运动员高科实习生王显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