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功勋》于敏篇:雷佳音成功演绎氢弹之父,不可不说的这些细节

2023-10-28 01:14 作者:岑岑 围观:

#头条创作挑战赛#

国庆前夕,著名演员郭涛在微博“《功勋》开播一周年”和“一起老剧新看”的话题下表示说——一年前开播,两年前开拍,那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不时想起仍有感动。

被感动的不仅仅是郭涛等众多《功勋》剧组的创作者,当观众再一次回顾这部功勋人物传记剧时,依然被剧中的一些情节破防泪目,深深感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功勋》共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功勋的故事,8位功勋分别是:李延年(王雷饰演)、于敏(雷佳音饰演)、张富清(郭涛饰演)、黄旭华(黄晓明饰演)、申纪兰(蒋欣饰演)、孙家栋(佟大为饰演)、屠呦呦(周迅饰演)、袁隆平(黄志忠饰演)。

其中,深藏功名、“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更是在形神兼备的雷佳音的精彩演绎下,将于敏这一民族脊梁的忠诚、朴实、坚韧的品质与形象写进观众的心里,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功勋》于敏篇的故事结尾——氢弹成功爆破,全国人民上街游行庆祝,而“氢弹之父”对于自己“孩子”的诞生,却要严守秘密,极力克制自己内心的激动。

不能在妻子面前表达喜悦心情的于敏,半夜趁妻子熟睡,独自一人偷偷沐浴更衣,伴随《后出师表》的旁白,满眼泪水,庄重地向国旗致敬,这一幕,剧情达到高潮,让人泪奔。

观众身不由己,被这一情节强烈代入,内心与这位功勋产生共鸣——于敏的伟大,祖国的强盛,强烈的民族心,感觉自己燃了......

坚忍、脊梁、忠诚、朴实、希望、自强、坚韧、奉献、强大,这些词在高光中炸裂迸发,群体呼啸,扑面而来。

这,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一个个细腻的真情实感。这些词汇,即使再多,依然不能准确地表达此时内心的激情澎湃。

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看得进去的《功勋》,最后取得豆瓣评分9.1的成绩。主旋律的人物传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因为,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时一旦节奏和尺度把握不准,就容易被拍成“神剧”。

作为“收视率担当”,《功勋》的主导演郑晓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剧,不仅要讲清楚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还要讲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说,很多观众看剧,更愿意看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而能够让观众对剧情产生共情的关键,在于细节。细节的真实,可以给观众带来情节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感受。

让我们用平视的眼光去寻觅剧中的那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去发现于敏这个功勋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不平凡中的平凡。

01 与妻子“有意思”的交谈

剧情开始,于敏从之前的工作转到从零开始的秘密氢弹理论研究。对这项工作,研究所主任对他说,这项工作将会面临人们的不理解与猜疑——“谁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包括你的家人。”

干着轰轰烈烈、兴邦强国的事业,却要表现得波澜不惊,低调普通。他一直对妻子和家人守口如瓶。

让人哭笑不得,却感慨万千的是剧中于敏和妻子的一段对话。当于敏放弃留学,让妻子不用再学习英语时,妻子问,他们让你做炸弹啊。于敏含含糊糊地回应:嗯。妻子继续问道,是手榴弹吧?于敏闪烁其词地回答:差不多吧。

“差不多”的氢弹和手榴弹,让人笑喷之余,看到于敏对国家的忠诚。严守秘密,即使是最亲密的妻子也要一视同仁。但妻子毕竟了解自己丈夫的专业。所以,制造炸弹,她自己是能猜得到的。

氢弹、手榴弹云龙井蛙的差别,让观众看到这位妻子枕边的平凡人,原来是如此地不平凡。

我们从于敏妻子的这段话中,能感受到平日里于敏的低调和朴实。他的低调让妻子即使展开想象的空间,也只能想到最小号的手榴弹。

02 萝卜条、白面粥、鸡蛋的故事

萝卜条这个细节的出现,表现出当时氢弹研制时,面临国家经济困难的大背景。食堂打饭,除了主食窝头,蔬菜除了萝卜条还是萝卜条。

此外,通过每天饭后的于敏都要在食堂薅两三根萝卜条这一细节,揭开了他常年胃病,却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的秘密,从而展现于敏在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品格。

在同事们知道他的“秘密”后,纷纷在他的抽屉里放满了窝头等吃的东西。

自然灾害面前,在人们定量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同事们从嘴里挤出一口吃的给于敏,透露出那个年代人们的淳朴。于敏用自己的人格品质获得同事们的认可和尊重。

回到家里,妻子端出一碗白面粥让于敏一个人单独喝——“咱家就这配置,谁有病谁就是这待遇。”

妻子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和爱,表现了氢弹研制的成功,这位无名英雄的身后,离不开操持全家,一直默默无闻支持他的妻子。

家里的鸡下蛋,于敏妻子攒了一小盆,要求孩子等爸爸回家一起吃。没想到,“借蛋人”将鸡蛋借到了研究所。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营养,于敏把鸡蛋留给了成功解题的“精英”,而不是给自己身体正在成长,需要补充营养的孩子。

03 不同的杯子

离开自己原来的岗位,“抹掉”之前的成绩,于敏来到了“氢弹小组”。留学生中成绩最好的陆杰(王骁饰演)正在组织大家讨论氢弹“氘氚"的问题。

陆杰问于敏——你是在哪里留学的。于敏回答,我没有留过学。

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从来没有出过国门的于敏,让陆杰对这个好像什么都懂、自信爆棚的“土专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办公室里,两个人相向而坐,陆杰用的是英国人喝下午茶的茶杯。于敏掏出一个毛线编织的保温杯套,一边与陆杰说话,一边将套子套在了国产搪瓷茶缸上。

不同产地的杯子这一细节,更进一步强调了两人“一洋一土”的教育背景和年代的质感。

国产茶缸和外国高级茶具,外貌不同,但“功能”却是一样的。

于敏这个土专家,在科学面前,大胆质疑国外学术权威,用数据说话,用自己的实力最终打动了留学生陆杰。陆杰选择坚持真理,尊重这个土专家。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在1955年访华时,惊叹于敏独自钻研获得惊人的成就。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赞于敏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04 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的前后对比

在剧中,于敏在全剧呈现的形象,几乎一直是一头参差凌乱的头发和胡子拉碴。

妻子用手帮他捋平,仍不能平顺的毛发,一直是“炸毛”的状态。折射出于敏平时的不修边幅,他把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用于氢弹的研究上。

但是,在剧尾,在氢弹爆炸成功后,于敏对着镜子认真地剃须,第一次用手主动打理自己的头发,胡子也剃得一丝不苟,干干净净。

之前凝重,眼神坚毅的表情,变得舒展而幸福。前后巨大的反差对比,让荧屏里的雷佳音于敏一下子变得精神了,年轻了。

这个样貌,才是四十岁出头的男人本应该有的样子。于敏为氢弹付出了“青春”。

头发和胡子的形态细节,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于敏这个科学家形象和内在的认识。

于敏,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个人形象,不修边幅、低调对待,乱蓬蓬的头发和顾不上修理的胡须,充分展示了他的精神内涵。

05 无处不在的数据

面对高强度的大脑工作,每天一成不变的窝头萝卜,蛋白质营养跟不上,于敏想办法给大家补充营养——他带领同事们到池塘扎鱼。

“阳光充足,温度没问题,数据也没问题。注意,看到的是鱼的影子,实际上,在水下的3.1厘米是鱼。”他很自信地说道。

看到这一幕,令观众哭笑不得。生活条件艰苦,脑力工作者——科学家们都要亲自上阵,自力更生。但,书生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经验相差万里,最后的战果——一条不够塞牙缝的小鱼,让人笑喷。

在这种吃不饱,吃不好,全国困难的大环境下,氢弹的研制成功 ,是多么的不易与不可思议。氢弹研究团队,太伟大了!

给孩子们讲故事,描述大象时,一个个数字,一组组尺寸,一串串枯燥的语句,犹如催眠曲,把孩子们讲得昏昏欲睡。

观众在大笑之余,感叹这个科学家父亲的常态——很少管孩子,一丝不苟、工作严谨的职业态度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带到了生活里。

06 贯穿全剧的《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在剧中多次出现,招考氢弹小组新队员时,要求考生默写《后出师表》第三、四段。

在氢弹研究停滞不前时,于敏吟诵《后出师表》为自己和大家鼓劲,坚定信念。为氢弹,我们可以鞠躬尽瘁。

在氢弹成功爆炸后 ,《后出师表》一句一句、铿锵有力的声音,伴随雷佳音激动不已、内心澎湃的表情,尽显于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誓死报效国家的忠诚,与信念达成后的幸福。

全剧没有表决心、喊口号,而是用于老最喜爱的《后出师表》来明心志,以此向观众表述功勋人物献身伟大事业,热爱祖国的出发点。

诸葛亮是于敏心中的完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的力量融入到祖国的强盛之中,是于老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07 要机时——拨算盘,喝水呼呼响,脸上的黑油印

在“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的指示下,在全国仅有一台大型计算机的艰苦条件下,要机时,争分夺秒,在情理之中。

于敏这个大科学家,到氢弹小组主任面前耍赖要机时,他先是大声地拨拉着算盘珠子,扰乱主任办公。

被训斥后,端起水杯,故意用嘴发出吸溜吸溜的声响,这些“无赖”的表现,透露出于敏真实普通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孩子”诞生,想尽一切办法,不惜自己的形象。

争取到机时后,一遍又一遍地用计算机计算,打印出来的油墨弄到脸上,成花脸也顾不上擦,真正地做到分秒必争。

结语:

细节里都是答案。郑晓龙对每部剧细节的把控让人佩服,他抠细节,精心地打磨细节,全方位丰富地展现各种细节,让功勋人物于敏更真实,让人物更有说服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