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山海情》是一部可视化回忆录对吗,解读山海情

2023-10-27 18:09 作者:岑岑 围观:

#冬日生活潘趣酒季#

有人说,宁敏镇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充满了“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人”的勤劳勇敢。人物不仅站得住脚,而且深入人心。

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每一集的剧情发展都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生活。可以说,《宁敏镇》是一部视觉回忆录。

1饮水的困难

我想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宁敏镇,许多人的名字中都有“水”这个字!在剧情中,凌教授的研究生问起了。你们村很多人的名字里都要用水这个字,从华水到王水,到水洼、水水。为什么?

作为一个西海固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那就是缺水!我要点名“补水”!

剧情中,安永福的父母用家里的两个水窖作为财物,哄李老栓父女。婚后,安永福感到内疚,主动做了一个水花窖,可惜被倒塌的水花窖损坏。这些都能表现出人们对水的期待、奢侈和重视。

我回忆,那时候村里每家每户的院门晚上都不能关,但是储水的水窖却要上锁。没办法,门可以开,但是地窖一定要锁,大家都缺水!

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在河边用架子车上绑一个瓦罐,一个塑料盆,一个铁桶去打水。冬天的时候,我也去河边结冰,用架子车拉回家,倒进地窖里,弥补水的不足。下雪后,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路边的雪铲起来,整合成一堆堆,然后倒进地窖里变成水。

后来政府补贴打水窖,免费提供水泥、砖块、混凝土窖墩,家里有两个水窖,村里还打了两口机井。从此,它再也没有吃过又咸又苦的冰水。

几年前,村里又有了自来水。在梦里,我期待着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甜甜的自来水,最后它流入了农村的每一户人家。到目前为止,我再也不用担心水中氟含量高导致的氟斑牙了!

2高昂的电费

那时候电就像奢侈品一样珍贵,剧中的金坛村一波三折。随着剧情的推移,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金坛村的供电困难终于被克服。

看着剧中金坛村供电的故事,想起了我村的电力发展史。就我记忆所及,家里没电。终于接通了,但是因为家里穷,我用电很省。屋顶上挂着一个15瓦的灯泡,昏黄的灯光不比煤油灯亮多少。

村里还有人关注偷电。结果我家电表转的少了,但村长家总电表没少。每家每户的电表数量之和小于总电表数量,队长无奈之下只能通过提高每度电的电费来弥补,于是有些人不服气交电费,结果因为交不出电费而停电成了家常便饭。

慢慢地,村子里的人变得更富裕了,不再为了几块钱而冒险去偷电。每个灯泡的瓦数都增加了,院子里的路灯都是几百瓦。电视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越来越大。这是一件好事,但村里的电力供应不足,尤其是在节假日。100瓦的灯泡也像烧红的电线一样发光,电视屏幕缩小为一个小方块。精彩的春晚只能等第一天白天看重播了。

这一幕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农网改造工程完工,家里的灯亮了,彩电屏幕亮了。

现在村里电网升级了,电表换成了插电式数字联网电表。现在在城里可以用手机给家乡电表充电了。

村里也通了光纤,光网时代缩短了城乡之间的信息距离。他们开始通过网络了解国际国内时事,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农业技术知识,通过网络看影视节目听音乐,通过网络缴纳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因为有了光纤宽带网,老乡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丰富多彩。

3上学的困难

祖峰饰演的镇白校长,追着拦着村里孩子上学的公交车;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参加合唱比赛,工厂捐赠的电脑被卖掉了。白校长肩负一切委屈和悲伤,克服一切困难,致力于掌握知识供学生读书写字,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些故事情节深深感染了观众。

其实在那个年代,真的不想让孩子上学,让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很少。在这个贫瘠的黄土山沟里,考上中专或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家里孩子多,都上不起学养不起。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出去工作。

我们村大部分家庭只能养活一个读书娃,其他兄弟姐妹只能停止上学,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我家也是如此。直到现在,我的老父亲有时候说起这个话题,还会叹口气,不情愿地说,真的没有办法把你们姐妹一个个撤回去务农。

看着宁敏镇剧中麦苗和其他在福建工作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我想起我的姐姐也在东关电子厂工作。那时候我在二中临时抱佛脚,姐姐写信给我说,我学不上了,前途没了,家里是供你上学的,你要为我的家庭奋斗!那时候的我,是带着眼泪和压力努力考上大学的。其实现在写到这里,我还是会忍不住流泪。

4工作的痛苦

2000年前后,西海固地区出现了一股打工热潮。男人去新疆和内蒙古盖楼房,去煤矿挖煤。女性去南方纺织、鞋帽、电子厂工作。确实有很多人赚了钱,但是也有一些人,比如伽瓦,在外面吃的很苦,没有带回来几块钱。

我在玛曲学校的时候,有个同事,他儿子的经历和嘎瓦很像。他是1996年自己跑出来的,当时才十五六岁。家人报案,求神指教,我爸妈真的流下了眼泪。上帝有眼睛。这个娃娃在2006年和她的家人联系上了。老哥见人开心就抽,流着鼻涕流着泪给我们讲儿子在新疆的经历。

像德宝和嘎瓦一样,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回来了,真是幸运。然而,一些农民工至今杳无音信。我村有两个,一个侄子,一个同学。希望他们只是不想和家人联系,也希望他们在外面过得好!

5种植的变化

在福建农业专家凌教授的带领下,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大棚,种起了双孢蘑菇,钱看得见。但无论什么市场,东西都是稀缺的。最后这些双孢菇滞销,放在那里就坏了,家里人都吃不完。他们不得不把所有这些蘑菇倒进土里,然后埋掉。

其实类似的真实事情并不少见。2005年,我们村西瓜种植面积达到顶峰,其他村也大面积种植,有的家庭甚至种了十几亩。西瓜成熟后严重滞销。固原市大街小巷西瓜遍地,三营、黑城农贸市场一片瓜海。一斤西瓜卖5毛钱,或者带拖拉机的西瓜直接卖30 ~ 50元。当时瓜农的心情堪比金坛村的菇农。

有人认为金坛村的李达烧了一把火把蘑菇棚,可能是剧情对生活的夸张。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前几年我们村有人盲目跟风,借钱建了枸杞苗大棚。结果他们卖不出去,只好放火烧了。他们甚至听说其他村子有人为此跳楼。

现在是信息时代,时间和空的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希望农产品滞销问题得到改善!

6移民的祝福

宁敏镇的戏剧是根据作家的实际研究写成的,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90年代西海固人民开始外迁,改变贫困状况,这是一个真实的记录。

当年在玛曲教拍戏。

我以前在玛曲九年制学校教书。这里山沟很深,交通拥堵,严重缺水。即使政府投资打100多米深的机井,抽上来的水也很咸很苦。在陡峭的耕地上种一点粮食完全靠天气,农民年收入微薄,生活环境比剧中的涌泉村还要差。

好在这里的村民已经随着生态移民工程整体搬迁,新居位于吴忠红寺堡区玛曲生态移民区新庄集乡红川村。位于罗山脚下的红川村,是黄河灌区。2019年底,政府宣布该村脱贫摘帽。

2019红寺堡拍摄

西海固的人们可以把戈壁沙漠这个古老的荒地变成金色的沙滩,变成绿树成荫的人间天堂。那么西海固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精彩,就像人们期待《宁敏小镇》的续集一样!

蓝图已经铺好,春光明媚。让我们一起出发,一起见证!

相关文章